文章解析

xiāng
àn
róng
zhí
lóng
xīng
jīng
shè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2
yǒu
měi
ān
néng
shǒu
gēn
yíng
yíng
xiāng
西
àn
qiū
zhì
fēng
fán
yǐng
bié
hán
shuǐ
nóng
fāng
wěi
qián
xuān
liàng
nán
fǎn
shēng
gāo
yuán

译文

有美丽的花不会自我遮蔽,怎能安于固守孤独的根须。在湘水西岸长得柔美茂盛,秋天到来,秋风寒露增多。美丽的身影告别寒冷的江水,浓郁的芳香聚集在窗前。想必难以与菱荷混杂,反而在这高处生长。

逐句剖析

"有美不自蔽":有美丽的花不会自我遮蔽,

# 美:指木芙蓉。

"安能守孤根":怎能安于固守孤独的根须。

"盈盈湘西岸":在湘水西岸长得柔美茂盛,

# 湘西:潇水西岸。,盈盈:姿态美好的样子。

"秋至风露繁":秋天到来,秋风寒露增多。

# 繁:频繁,多。

"丽影别寒水":美丽的身影告别寒冷的江水,

# 丽影:美丽的影像。

"秾芳委前轩":浓郁的芳香聚集在窗前。

# 轩:有窗的长廓或小室。,委:放置,指栽培。

"芰荷谅难杂":想必难以与菱荷混杂,

# 芰荷:荷花。

"反此生高原":反而在这高处生长。

# 高原:高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是中唐诗人柳宗元贬谪永州时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作以诗人将湘水岸边的木芙蓉移植到龙兴寺的经历为背景,借物抒怀,反映出他被贬后的孤寂处境与精神追求。全诗用拟人手法刻画木芙蓉的品性:它生长在秋霜侵袭的湘岸,却仍保持艳美姿态,移植到高处后依旧芳香不减。诗人以木芙蓉自比,“有美不自蔽”暗指自身才华未被掩盖,“芰荷谅难杂”则流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气节。作品延续了柳宗元贬谪时期托物言志的创作特点,将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坚守理想的追求融入意象,形成“怜花即自怜”的情感投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介绍了从湘岸移植木芙蓉到龙兴精舍的过程,描绘了木芙蓉在湘岸的生长环境和移植后的姿态,体现了其美丽、耐寒、不与芰荷混杂的品性,营造出孤寂而坚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对木芙蓉的赞美及坚守理想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等句,将木芙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不自蔽”“不安于守孤根”的人的想法与行为,既生动展现了木芙蓉的特质,也映射出诗人自身的心态。

3. 分段赏析

首联“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开篇将木芙蓉比作有才华的人,说它不掩饰自身的美丽,也不会安于孤独的根须。这既是对木芙蓉的赞美,也暗含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不甘沉沦的心境,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颔联“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霜繁”,描绘木芙蓉在湘江西岸的姿态与环境。“盈盈”写出其柔美茂盛的样子,“秋至风霜繁”点出秋天风霜严酷的环境,通过美好姿态与恶劣环境的对比,凸显木芙蓉的坚韧。颈联“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描写木芙蓉被移植的情景。“丽影别寒水”刻画它离开寒冷湘江的画面,“秾芳委前轩”写其繁盛的花朵被栽于窗前,既展现移植过程,也暗含诗人对新环境中坚守自我的期许。尾联“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写木芙蓉想必难以与芰荷混杂,反而生长在高处。以木芙蓉与芰荷的对比,凸显其高洁孤傲,象征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情感表达含蓄而坚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谪时期托物言志的代表作之一,以移植木芙蓉为线索,将诗人的处境与追求融入对木芙蓉的刻画中。通过拟人、对比等手法,使木芙蓉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既体现了被贬后的孤寂,也展现了坚守理想的精神,语言沉郁,意蕴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说《五君咏五首·郭代公元振》

下一篇:唐·王维《田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