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风来":今天南风吹来,
"吹乱庭前竹":把庭前的竹子吹得凌乱。
"低昂中音会":竹子高低起伏,发出的声音合于音律,
# 中音会:合乎音乐节奏。语出《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典故。此言竹子在风中摇曳低昂。声音与风姿合乎音乐舞蹈。
"甲刃纷相触":竹叶相互触碰,仿佛甲胄和刀刃相交。
"萧然风雪意":竹子在风雪中依然萧然挺立,
"可折不可辱":它的气节可被折断,但不可被侮辱。
"风霁竹已回":风停后,竹子又恢复了原来的姿态,
# 已:一作亦。,风霁:风停止。
"猗猗散青玉":枝叶茂盛,如同青玉般美丽。
# 青玉:比喻青竹如碧玉。
"故山今何有":故乡如今还有什么呢,
"秋雨荒篱菊":秋雨过后,篱笆旁的菊花已经荒芜。
"此君知健否":不知道竹子是否依然健壮,
# 此君:指竹。
"归扫南轩绿":我回去后要打扫南轩的竹林,让它恢复往日的翠绿。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兼思乡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南风吹拂下竹子摇曳生姿、相互碰撞发声的景象,以及竹子在风雪中傲然不屈的姿态,风霁后竹子又散发出翠绿光芒。同时,借秋雨里荒芜的篱菊,表达了对故山的思念。既体现了作者对自身坚韧品质的追求,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2. 写作手法
拟人:“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一个“吹乱”赋予南风以人的动作,生动展现出南风吹拂下竹子摇曳的动态画面。动静结合:“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既描写了竹子在风中高低起伏的动态,又通过声音的描绘增添氛围感,同时与风霁后竹子“猗猗散青玉”的静态之美相结合,使诗歌画面丰富。托物言志:“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通过描写竹子在风雪中坚守尊严,展现其坚强不屈的品质,借此表达诗人对自身坚贞气节的追求。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借描绘故乡秋雨里荒芜的篱菊之景,抒发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比喻:“甲刃纷相触”,将竹子相互触碰的情景比作甲胄和刀刃相交,形象地写出竹子在风中相互碰撞时发出的声响与态势。
3. 分段赏析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中,“吹乱”运用拟人,生动呈现南风拂竹的动态,增添生机。“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以音乐和战斗元素作比,形象写出竹子摇摆时的声音与态势,营造独特氛围。“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直抒竹子在风雪中的气节,托物言志,展现诗人对坚韧品质的追求。“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描绘风停后竹子的静态之美,与前文动态描写相衬,尽显竹子优雅。“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故乡秋雨、荒篱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这句表达关心着竹子的健康与生长的同时借竹子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志趣,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4. 作品点评
《竹》是苏轼所作的五言古诗,以竹为核心意象,综合运用拟人、比喻、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诗中既有对竹子在不同环境下姿态声音的细腻刻画,又借此传达自身气节追求与思乡之情。诗意深邃,语言生动,体现了苏轼借物抒情的高超技巧和对生活细致的感悟能力。
# 百忙中插议论,敏妙。许大议论,说自己身上,而不见其痕迹,妙。
现代赖山阳
# 忽言“篱菊”似命意岐,古人之不拘如此。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现代赖山阳
上一篇:宋·苏轼《丁公默送蝤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