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雨露作清妍":霏霏的雨露让牡丹显得清新美丽,
"烁烁明灯照欲然":明亮闪烁的灯光照耀下,牡丹像要燃烧起来。
"明日春阴花未老":想来明天即使是阴天,牡丹也不会凋零老去,
"故应未忍着酥煎":所以应该不忍心用酥油煎它。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雨中牡丹在明灯映照下的美丽景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牡丹的明艳。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怜惜和不忍之情,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珍视。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两句运用了意象组合手法。诗人将“霏霏雨露”“烁烁明灯”“清妍的牡丹”“浓烈如燃的花色”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霏霏的雨露营造出一种朦胧、润泽的氛围,烁烁明灯带来明亮、热烈的感觉,二者与清新妍丽和浓烈似燃的牡丹相互交融,全方位地展现出雨中牡丹的独特风姿,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牡丹在雨露与灯光映照下的别样之美。烘托:“霏霏雨露作清妍”这句中霏霏而下的雨露作为陪衬,烘托出牡丹清新妍丽的姿态。以细雨的轻柔、滋润来突出牡丹在雨幕中的清新与娇艳,让牡丹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仿佛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3. 分段赏析
首句“霏霏雨露作清妍”,诗人以细腻之笔描绘出一幅雨中牡丹图。“霏霏”生动地描绘出细雨如丝、纷纷扬扬的状态,而这如丝细雨,恰似大自然这位画师手中的画笔,轻轻晕染,烘托出牡丹的清新姿态。一个“作”字,赋予牡丹以动态感,仿佛它在雨露的润泽下,正主动展现着自身的清新娇艳,让人仿佛能看到那花瓣上挂着晶莹水珠的牡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清新的气息。次句“烁烁明灯照欲然”,诗人的笔触从自然之雨转至想象中的灯光。“烁烁”一词强调了灯光的明亮闪烁,在这明亮灯光的映衬下,牡丹的花色浓烈得如同燃烧一般。这里运用了夸张与比喻的手法,将牡丹的艳丽推向极致,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牡丹在灯光下娇艳欲滴、光彩夺目的画面,与首句的清新形成鲜明对比,却又相得益彰,进一步凸显出牡丹的独特魅力。“明日春阴花未老”,这是一种对美好事物能够延续的期盼,诗人设想明天即便春阴沉沉,牡丹依旧能够保持娇艳,尚未凋零。“故应未忍著酥煎”一句则更显精妙,古代有以花入食,用“酥煎”之法烹制落花的雅趣。然而诗人在此处表达出“未忍”,即不忍心将牡丹以酥煎之法处置,这一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尚未凋零牡丹的怜惜,更是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此句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已超越了单纯的欣赏,而是上升到对其生命的尊重与呵护,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细腻。
上一篇:宋·苏轼《端午帖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