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dān
yuán
suǒ
shì
tài
bái
zhē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tiān
rén
tóng
ōu
zhé
xiān
fēi
zhé
nǎi
yóu
huī
chì
ài
jiǔ
zhōu
huà
wéi
liǎng
niǎo
míng
xiāng
chóu
míng
zhǐ
sān
qiān
qiū
kāi
yuán
yǒu
dào
wèi
shǎo
liú
zhī
shěn
kěn
qiú
西
wàng
tài
bái
héng
é
mín
yǎn
gāo
hǎi
kōng
rén
ér
fén
yáng
zhōng
lìng
jūn
xiǎo
ér
tiān
tāi
zuò
wàng
zhēn
píng
shēng
zhī
gāo
jiāng
jūn
shǒu
nǎi
gǎn
chēn
zuò
shī
xiào
jūn
yīng
wén

译文

古来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没,人间的李白并非神仙谪降,而是神仙偶尔游历来到凡间。他遨游天地,放纵八极,那小小的九州大地在他看来过于褊狭,他和杜甫化作天外飞鸟,互相酬唱结成的友谊传为佳话。不知要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李白、一个杜甫,以为开元皇帝是有道明君,太白才肯在宫廷稍稍逗留,他不愿受到一点儿束缚笼络,哪里还会为了名利去乞求?向西望去,太白山绝断了峨眉山。他眼高看四海之内都空无一人,郭子仪是汾阳的中书令。司马子微在天台山修习坐忘,追求本真之境,李白一生不屑巴结高力士(权贵)。他为我脱靴,手污了我的脚,对我怀恨在心,作诗已罢,付之一笑,你应该是听到的吧。

逐句剖析

"天人几何同一沤":古来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没,

# 沤:浸,泡。,天人:诗里借指古代才俊之士。

"谪仙非谪乃其游":人间的李白并非神仙谪降,而是神仙偶尔游历来到凡间。

# 谪仙:指李白。

"麾斥八极隘九州":他遨游天地,放纵八极,那小小的九州大地在他看来过于褊狭,

# 麾斥八极隘九州:谓纵游宇宙而以九州为狭小。《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麾斥,即挥斥,放纵,奔放。八极,最边远之处。隘九州,以九州为隘。隘,狭小。

"化为两鸟鸣相酬":他和杜甫化作天外飞鸟,互相酬唱结成的友谊传为佳话。

# 化为两鸟鸣相酬:“化为”二句:韩愈《双鸟诗》:“双鸟海外来,飞飞到中州。一鸟落城市,一鸟巢岩幽。不得相伴鸣,尔来三千秋。”“天公怪两鸟,各提一处囚”,“还当三千秋,更起鸣相酬。”韩愈此诗有指李杜、韩孟、佛老三说,苏轼采取前一说,以两鸟比李杜,并说后世难以为继。

"一鸣一止三千秋":不知要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李白、一个杜甫,

"开元有道为少留":以为开元皇帝是有道明君,太白才肯在宫廷稍稍逗留,

# 少:稍。,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借指玄宗。

"縻之不可矧肯求":他不愿受到一点儿束缚笼络,哪里还会为了名利去乞求?

# 矧:况且。,縻:笼络,羁留。

"西望太白横峨岷":向西望去,太白山绝断了峨眉山。

# 西望太白横峨岷: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太白,太白山,在陕西郿县东南。岷山,在四川松潘县北。峨眉,在眉山县南。岷山一支脉与峨眉山相连,故连称峨岷或岷峨。

"眼高四海空无人":他眼高看四海之内都空无一人,

"大儿汾阳中令君":郭子仪是汾阳的中书令。

# 大儿汾阳中令君:“大儿”二句:《后汉书·祢衡传》谓祢衡高傲,目中无人,“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祖德。余子碌碌,莫足数也。”邠阳中令君,郭子仪,曾封汾阳王,任中书令。《李翰林别集传》谓:“白尝有知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小儿天台,谓司马子微,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子微写过《坐忘论》有“坐忘安心之法,略成七条,以为修道阶次”句。

"小儿天台坐忘真":司马子微在天台山修习坐忘,追求本真之境,

# 坐忘真:一作“坐忘身”。

"平生不知高将军":李白一生不屑巴结高力士(权贵)。

# 平生不知高将军:《新唐书·李白传》:“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邀杨贵。帝欲官白,妃辄沮止。......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生平,一本作“平生”,不识,一作“不知”。高将军,高力士,曾任右监门卫将军、骠骑大将军,专擅朝政,“帝或不名而呼将军。”

"手污吾足乃敢瞋":他为我脱靴,手污了我的脚,对我怀恨在心,

# 手污吾足乃敢瞋:一作手污吾足乃敢瞠。《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侍明皇饮酒,大醉,使高力士脱靴。嗔:怒。一作“瞋”。“瞋”、“嗔”原本可通用,皆为发怒的意思。但“瞋”又可作“瞠目”讲,兼有瞪目之态和愤怒之情,则更可取。

"作诗一笑君应闻":作诗已罢,付之一笑,你应该是听到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以独特视角赞颂李白。前七句借奇幻想象,后七句着重刻画其蔑视权贵,全诗主题明确,高度赞扬李白不同凡响的气质、与杜甫的情谊、千古流芳的艺术成就,以及其不受名利束缚、傲岸清介的品格。写作手法上,用典、反衬、铺垫、承上启下等手法巧妙结合,生动地为李白传神写照,还盛赞他于危难之际独具慧眼,识拔英雄;面对权贵,亦能秉持高尚品格,视其如敝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所作。当时,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人物,贬斥元祐诸臣,苏轼被任命为定州知州。在离京赴任前,苏轼本应上殿面辞,但哲宗拒绝召见。这一政治生涯中的大起大落,使苏轼在丹元子出示的李白画像前,产生了异代知己的亲切感,因而作此诗赞颂李白,并借以自明心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作为一首赞美李白的七言古诗,以其独特的笔触勾勒出李白这位传奇诗人的非凡形象。高度评价了李白超脱常人的气质禀赋,以及其在文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这些成就足以名垂千古。同时,诗中也深情提及李白与杜甫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令人动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称扬李白拥有非凡的洞察力,能在危难之际慧眼识英雄;更对其视权贵如粪土的高尚品格予以高度赞扬,彰显出李白的铮铮傲骨与高洁操守。

2. 写作手法

夸张:“麾斥八极隘九州”,用“八极”“九州”极言空间之广阔,“麾斥”“隘”则夸张地表现出李白气势之宏大,仿佛能以一己之力纵横天地、使九州都显得狭隘,突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气质和非凡的气魄。比喻:将李白比作“谪仙”,把李白超凡的气质和才华比喻为仙人下凡,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李白在诗人心中如同仙人般高不可及、超凡脱俗的形象。用典:“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句中“大儿”“小儿”化用东汉末年祢衡之语。祢衡曾称大儿孔文举(孔融),小儿杨德祖(杨修),此处苏轼借这一典故安在李白名下,以表现李白口气很大,眼中天下无人,只与郭子仪(汾阳中令君)、司马子微(天台坐忘真)交好,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表现力。“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此句用了李白令高力士脱靴的典故,相传李白在宫中陪玄宗饮酒,醉后令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从此怀恨并中伤李白。苏轼借此典故充分表现李白对权贵的蔑视。承上启下:“西望太白横峨岷”。此句上承前文对李白精神境界等虚幻的描写,开启下文对李白“眼高四海空无人”等高视阔步、蔑视权贵形象的具体刻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诗歌前后衔接紧密,文意贯通。铺垫:“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这前七句通过一系列奇幻的想象和描述,从空间上以“麾斥八极隘九州”形容李白精神境界阔大,从时间上以“一鸣一止三千秋”比喻李白诗才难遇,还言及李白因开元盛世而来却难以留驻,为后文着重刻画李白蔑视权贵的形象进行铺垫,使得后文的表述更为自然、有力。反衬:以虚写实,“天人几何同一沤”中“天人几何”所探讨的关于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抽象的、难以具象描述的思考,带有很强的虚幻。“同一沤”,将天人关系比作同一泡沫,“泡沫”是具体可感的形象。诗人借助这个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事物,把抽象的天人关系进行具化,理解天人关系在诗人眼中短暂、虚幻、渺小等特质,这便是实写部分。

3. 分段赏析

全诗可分两部分。开篇两句别出心裁,勾勒出李白的崇高形象。“天人”源自邯郸淳赞誉曹植之语(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注引《魏略》),此句意在表明古往今来众多才俊皆已消逝,而“天人几何同一沤”则通过反衬,凸显李白声名的永恒。下一句从“谪仙”概念另辟蹊径,展现李白的超凡脱俗。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贺知章读罢李白文章,赞其为“谪仙人”,后人遂以此称之。但苏轼却有不同见解,他认为“谪降人间,终是凡人”,故而翻案称“谪仙非谪乃其游”,即人间的李白并非神仙贬谪,而是神仙下凡游历。此独特想象与赞誉,较贺知章的“谪仙人”更胜一筹,李白既非普通谪仙,亦非一般天人,而是远超二者、四处遨游的神仙。因此,第三句写道“麾斥八极隘九州”。“挥斥八极”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郭象注曰“挥斥,犹纵放也”,此句形容李白畅游天地,纵横八极,在他眼中,八极之内的九州显得极为狭小。“化为”两句,借鉴韩愈《双鸟诗》之意,衍生出奇妙想象。苏轼借此将李白与杜甫比作天外飞来的双鸟,将他们不朽的诗作喻为“一鸣一止三千秋”,寓意不知历经多少岁月,才会诞生一个李白、一个杜甫。实际上,李白并非真正遨游八极的神仙或天外飞来的神鸟。“麾斥八极隘九州”,只是从空间角度比喻李白精神境界的广阔;“一鸣一止三千秋”,则是从时间层面凸显李白诗才的难得。这些比喻想象虽虚幻玄奇,却气势恢宏,其“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从宏观角度为李白精准画像、传神写照。如此行文,亦为下文埋下伏笔。“开元”两句言及:遨游的神仙与天外的神鸟,只因人间有开元盛世,才短暂停留。想挽留其多待时日都难以实现,他又怎会去乞求什么?此一转笔,巧妙收束前文宏大奇幻之境,同时表明李白降临人间,乃王朝祥瑞、国家幸事,不可用世俗眼光看待。全诗十四句,前七句借幻境描绘李白的精神境界,至此结束。后七句着重刻画李白蔑视权贵的形象,此乃全诗主旨。全诗十四句句句押韵,韵随文意转换,七句一换韵,这种独特的音节处理在古体诗中颇为少见,也正因如此,它曾被误从换韵处割裂为两首诗。后段以“西望”两句引领,承接前文。这两句原本描述秦、蜀之间唯有鸟道可通,人难以逾越。苏轼化用为“西望太白横峨岷”,进而引出“眼高四海空无人”,突出李白眼界高远、雄视天下的特质。“大儿”句表明李白目中无人,仅与郭子仪、司马子微交好。句中“大儿”“小儿”,源自东汉末年祢衡之语,苏轼借用于此,凸显李白口气不凡。这四句连贯书写李白的高视阔步,因前七句铺垫充分,故而娓娓道来,自然流畅。但同时,这也是为下文蓄势,警策之语与高潮部分在下两句。待气势积蓄充足,奇峰骤然突起:“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唐玄宗极为宠信的宦官高力士,先后被加封为右监门卫将军与骠骑大将军,称其为“将军”,足见其权势显赫。相传李白在宫中陪玄宗饮酒,醉后命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自此怀恨在心,遂中伤李白。这两句承接前文,以李白的口吻表达,此时的李白对高将军已不止是寻常轻视,而是声色俱厉地痛加呵斥。这不仅充分展现了李白对权贵的蔑视,也体现出苏轼对权贵的不屑。世人称李白为“谪仙”,称苏轼为“坡仙”,论气质与诗作,苏轼与李白最为相近,苏轼也自认最懂李白。故而最后一句,诗人仿若跨越三百年时光,与李白隔空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赵次公曰:此篇不使事,语亦新造,古所未有,殆涪翁所谓不食烟火食人之语也。

现代王十朋《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 有太白之意。三、四写景人微。结乃劝今日之饮,非伤春意也。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

# 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现代钱钟书《宋诗选注》

# 笔歌墨舞,实有手弄白日,顶摩青穹之气概,足为白写照矣。后人刊诗有将此作,分为两首者,特以平韵承接之故。然分则意象不昌,岂惟不谙诗法,且并其佳处失之。观集内《儋州夜梦》一诗,犹用此体,可以为证。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太白赞一韵,七句方换韵,又是平声,其法不得双杀。双杀者不得此法也。

宋惠洪《天厨禁脔》

# 文人有一言,使人升九天,堕九渊者,此类是也,亦公自写其傲岸之趣,却令太白生面重开,胜《碑阴记》一段文字远甚。

明末清初贺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濠州七绝 观鱼台》

下一篇:宋·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