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ān
dào
è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wàng
duàn
shuǐ
yún
qiān
héng
kōng
qíng
lán
jiàn
hán
dān
guī
mèng
zhōng
lüè
dào
jiāng
nán

译文

极目远望水天相接千里苍茫,晴朗天际横亘着一抹山间雾光。寻不见邯郸旧梦的归乡路径,唯有在梦中依稀抵达江南水乡。

逐句剖析

"望断水云千里":极目远望水天相接千里苍茫,

"横空一抹晴岚":晴朗天际横亘着一抹山间雾光。

"不见邯郸归路":寻不见邯郸旧梦的归乡路径,

"梦中略到江南":唯有在梦中依稀抵达江南水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失题三道(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通过水云、晴岚等意象,勾勒出空阔苍茫的意境,暗含对仕途羁旅的疏离与江南故土的眷恋。前两句以“望断”“横空”的壮阔笔法铺展千里云水画卷,后两句借“邯郸梦”典故暗喻人生虚妄,以“梦中江南”收束全篇,形成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全诗运用白描与意象并置手法,四句三层转折:前两句绘景展现空间张力,后两句用典深化哲理思考,以虚实相生点明归思。苏轼将豪放词人的阔大气象与士大夫的细腻情思熔铸于尺幅之间,语言洗练而意蕴多重,既有“天地一沙鸥”的孤寂苍凉,又透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超然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望断水云千里”,一个“望断”将诗人遥望远方、极目而视的神态与内心的期待、怅惘展现得淋漓尽致,“水云千里”描绘出一幅辽阔渺茫的水云图景,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空灵、悠远又略带孤寂的基调。“横空一抹晴岚”,“横空”写出晴岚的姿态,仿佛横亘于天际,“一抹”则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淡雅,以简洁之笔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与上句的水云之景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出环境的清幽旷远。“不见邯郸归路”,“不见”直接点明一种寻觅无果的状态,“邯郸归路”或许有着特定的寓意,可能象征着诗人心中渴望回归的某种归宿或理想之路,此刻却难以找寻,流露出诗人的迷茫与失落。“梦中略到江南”,“梦中”表明这种到达江南的情景并非现实,只是一种虚幻的情境,“略到”则体现出这种到达的短暂与模糊,暗示了诗人对江南的向往却又无法真正抵达的无奈,借梦来寄托情思,更增添了一种如梦似幻、难以捉摸的惆怅之感 。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

下一篇:宋·苏轼《万松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