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酒如虀汤":酸酒淡如菜汤,
"甜酒如蜜汁":甜酒也只似蜜汁般稀薄。
"三年黄州城":谪居黄州三年,
"饮酒但饮湿":饮酒不过聊以润喉。
"我如更拣择":我若再挑拣苛求,
"一醉岂易得":一醉方休岂能轻易求得。
"几思压茅柴":几度思量如何压制茅草的重负,
"禁网日夜急":禁令的罗网却日夜加紧逼迫。
"西邻椎瓮盎":西邻敲着酒瓮陶罐,
"醉倒猪与鸭":醉倒的猪鸭与我同眠。
"君家大如掌":君家宅院小如手掌,
"破屋无遮幂":破屋漏风无遮蔽。
"何从得此酒":究竟从何处得来这样的好酒,
"冷面妒君赤":冷面人却嫉妒你面色红润。
"定应好事人":必定是乐善好施之人
"千石供李白":你却倾尽家财待我如李白。
"为君三日醉":为你畅饮三日醉,
"蓬发不暇帻":蓬头散发无暇束巾。
"夜深欲踰垣":夜深欲翻墙离去,
"卧想春瓮泣":卧听酒瓮如春水呜咽。
"君奴亦笑我":你的仆从也笑我,
"鬓齿行秃缺":两鬓斑白牙齿已稀疏。
"三年已四至":三年间我四次登门,
"岁岁遭恶客":年年被当作不速之客。
"人生几两屐":人生能穿几双木屐,
"莫厌频来集":莫嫌我频频叨扰相聚。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句“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以“酸”与“甜”的味觉反差,隐喻贬谪生活的清苦与精神世界的丰盈。酸酒象征现实困顿,甜酒则暗含对友情的珍视,二者并置形成张力。白描:诗中多用白描勾画生活细节,如“醉倒猪与鸭”“鬓齿行秃缺”,以简笔刻画醉态与衰老,语言俚俗却生动传神。这种不加雕饰的叙事,既真实记录黄州生活的窘迫“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又以“破屋无遮幂”“夜深欲逾垣”等场景展现疏离世俗的隐逸之趣。用典:苏轼巧妙化用典故,如“千石供李白”借李白豪饮形象,暗喻友情慰藉的珍贵;而“人生几两屐”典出《世说新语》,以“木屐易损”喻生命短暂,深化哲理层次。
2. 分段赏析
诗歌首四句“酸酒如齑汤”至“饮酒但饮湿”以对比手法切入,奠定全诗基调。“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通过味觉反差,隐喻贬谪生活的清苦与精神慰藉的珍贵。其中“酸酒”象征物质匮乏,“甜酒”暗指友人陈季常的盛情,二者并置形成张力,既自嘲困顿,又暗示精神超越的可能。后句“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以白描勾画诗人三载谪居的简朴生活,“但饮湿”指仅以酒润喉解渴,凸显安贫之志。中段“我如更拣择”至“鬓齿行秃缺”聚焦生活细节与友人情谊。先以“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直抒胸臆,表达对纵情之乐的克制,暗含儒家安贫乐道的坚守。继而描绘“西邻椎瓮盎,醉倒猪与鸭”的荒诞场景,以俚俗语言刻画乡野醉态,既呼应“酸酒”的窘迫,又以“破屋无遮幂”反衬友人待客的赤诚。“冷面妒君赤”“千石供李白”等句巧妙用典,将陈季常比作慷慨供酒的“好事人”,李白喻指纵酒豪情,在自嘲中彰显友情的精神救赎。末句“鬓齿行秃缺”以衰老意象收束,将个体生命置于时间洪流中,为下文哲思铺垫。末四句“三年已四至”至“莫厌频来集”升华至生命本质的思辨。“人生几两屐”化用《世说新语》“未知一生能著几两屐”之典,以木屐易损喻人生短暂,道出“莫厌频来集”的豁达。此处将贬谪生涯的“岁岁遭恶客”转化为对相聚的珍视,既暗合道家“随物而安”的智慧,又透出佛家“诸法皆空”的幻灭感,最终以“莫厌”二字消解悲情,完成从现实困境到精神超越的升华。全诗结构层层递进,语言“以俗为雅”,在酸酒与甜酒、衰老与超脱的辩证中,彰显苏轼“外枯中膏”的诗学境界。
上一篇:宋·苏轼《游灵隐高峰塔》
下一篇:宋·苏轼《立春日小集呈李端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