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识愁":小孩儿不知忧愁,
# 小儿:指苏轼少子苏过,此时年仅四岁。
"起坐牵我衣":我刚从卧室的坐垫上站起来,他就拽住我的上衣不让走。
# 衣:衣襟。,起坐:起立与坐下;坐立举止。
"我欲嗔小儿":我生气想要叱责孩子,
# 嗔:发怒;生气。
"老妻劝儿痴":妻子劝说我要宽容,儿子还小不懂事。
# 痴:不聪慧;迟钝。,老妻:指其妻王闰之。
"儿痴君更甚":孩子虽然傻,但你自己更傻,
# 甚:过分、过度。
"不乐愁何为":为什么总是坐立不安,优心忡忡呢?
# 何为:为什么,何故。
"还坐愧此言":我因妻子的话感到羞愧,于是重新坐下,
"洗盏当我前":她为我洗净了酒杯,放在我面前。
# 盏:小杯子;酒盏。
"大胜刘伶妇":据说晋代刘伶的老婆小心眼儿舍不得酒钱,
"区区为酒钱":不让丈夫喝酒,我的妻比那位好多了。
# 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小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家庭生活的诗。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出家庭生活中的温馨与和谐。诗中通过自我反思和与家人的互动,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幸福的珍惜,亦强调了家庭和谐与宽容的重要性。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此句以白描手法刻画稚子天真之态。“不识愁”三字直击孩童心性,与成人世界之忧虑形成鲜明对比;“起坐牵衣”以动作细节勾勒出亲子依恋的鲜活画面,既显小儿无邪,又暗含诗人被琐事牵绊的无奈。语言质朴却极富生活实感,为全诗奠定温馨基调。第三、四句:“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此句展现家庭矛盾与化解过程。“嗔”字流露诗人因烦扰欲责小儿的真实情绪,而“老妻劝儿痴”则笔锋一转,借妻子之口点破矛盾本质:小儿之“痴”非过,反衬诗人自陷愁思的执拗。夫妻对话暗含“以柔克刚”的智慧,体现宋代家庭伦理中女性的调和作用。第五、六句:“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老妻续言深化哲理。“儿痴君更甚”以反诘直指诗人痴于愁思的荒诞,将“痴”的客体从小儿转向诗人自身;“不乐愁何为”以反问句式道破人生真谛——若不知乐,忧愁何益?此句化用《论语》“乐以忘忧”之思,却以家常口语出之,寓庄于谐,凸显苏轼“超然物外”的处世观。第七、八句:“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诗人闻妻言而自省。“愧”字刻画心理转变,从欲嗔到惭愧,展现士大夫的自我反思精神;“洗盏当我前”以动作回应,老妻默默备酒,既缓和气氛,又以具象场景传递“借酒释怀”的文人传统。此处暗用“孟光举案”典故,但去其恭肃,添以温情,重塑宋代平民化的夫妻关系。后两句:“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末二句以对比收束,借古抒怀。“刘伶妇”典出《世说新语》,刘伶嗜酒,其妻泣谏毁酒器,与此诗中“洗盏”之妻形成反差;“大胜”二字既赞妻之通达,亦自嘲不如刘伶放纵,需家人助己豁达。“区区为酒钱”轻点物质之困,却以诙谐淡化愁绪,呼应“不乐愁何为”的主题,彰显苏轼“苦中作乐”的超越性智慧。
上一篇:宋·苏轼《花落复次前韵》
下一篇:宋·苏轼《刁同年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