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é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xiǎo
ér
shí
chóu
zuò
qiān
chēn
xiǎo
ér
lǎo
quàn
ér
chī
ér
chī
jūn
gèng
shèn
chóu
wéi
hái
zuò
kuì
yán
zhǎn
dāng
qián
shèng
liú
líng
wèi
jiǔ
qián

译文

小孩儿不知忧愁,我刚从卧室的坐垫上站起来,他就拽住我的上衣不让走。我生气想要叱责孩子,妻子劝说我要宽容,儿子还小不懂事。孩子虽然傻,但你自己更傻,为什么总是坐立不安,优心忡忡呢?我因妻子的话感到羞愧,于是重新坐下,她为我洗净了酒杯,放在我面前。据说晋代刘伶的老婆小心眼儿舍不得酒钱,不让丈夫喝酒,我的妻比那位好多了。

逐句剖析

"小儿不识愁":小孩儿不知忧愁,

# 小儿:指苏轼少子苏过,此时年仅四岁。

"起坐牵我衣":我刚从卧室的坐垫上站起来,他就拽住我的上衣不让走。

# 衣:衣襟。,起坐:起立与坐下;坐立举止。

"我欲嗔小儿":我生气想要叱责孩子,

# 嗔:发怒;生气。

"老妻劝儿痴":妻子劝说我要宽容,儿子还小不懂事。

# 痴:不聪慧;迟钝。,老妻:指其妻王闰之。

"儿痴君更甚":孩子虽然傻,但你自己更傻,

# 甚:过分、过度。

"不乐愁何为":为什么总是坐立不安,优心忡忡呢?

# 何为:为什么,何故。

"还坐愧此言":我因妻子的话感到羞愧,于是重新坐下,

"洗盏当我前":她为我洗净了酒杯,放在我面前。

# 盏:小杯子;酒盏。

"大胜刘伶妇":据说晋代刘伶的老婆小心眼儿舍不得酒钱,

"区区为酒钱":不让丈夫喝酒,我的妻比那位好多了。

# 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和谐的珍视。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的高超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小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创作了这首诗。当时,密州正面临蝗灾和旱灾的双重困境,百姓生活困苦。苏轼到任后,积极应对灾情,采取措施治理蝗灾,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创作了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治理成效的欣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小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家庭生活的诗。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出家庭生活中的温馨与和谐。诗中通过自我反思和与家人的互动,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幸福的珍惜,亦强调了家庭和谐与宽容的重要性。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此句以白描手法刻画稚子天真之态。“不识愁”三字直击孩童心性,与成人世界之忧虑形成鲜明对比;“起坐牵衣”以动作细节勾勒出亲子依恋的鲜活画面,既显小儿无邪,又暗含诗人被琐事牵绊的无奈。语言质朴却极富生活实感,为全诗奠定温馨基调。第三、四句:“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此句展现家庭矛盾与化解过程。“嗔”字流露诗人因烦扰欲责小儿的真实情绪,而“老妻劝儿痴”则笔锋一转,借妻子之口点破矛盾本质:小儿之“痴”非过,反衬诗人自陷愁思的执拗。夫妻对话暗含“以柔克刚”的智慧,体现宋代家庭伦理中女性的调和作用。第五、六句:“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老妻续言深化哲理。“儿痴君更甚”以反诘直指诗人痴于愁思的荒诞,将“痴”的客体从小儿转向诗人自身;“不乐愁何为”以反问句式道破人生真谛——若不知乐,忧愁何益?此句化用《论语》“乐以忘忧”之思,却以家常口语出之,寓庄于谐,凸显苏轼“超然物外”的处世观。第七、八句:“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诗人闻妻言而自省。“愧”字刻画心理转变,从欲嗔到惭愧,展现士大夫的自我反思精神;“洗盏当我前”以动作回应,老妻默默备酒,既缓和气氛,又以具象场景传递“借酒释怀”的文人传统。此处暗用“孟光举案”典故,但去其恭肃,添以温情,重塑宋代平民化的夫妻关系。后两句:“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末二句以对比收束,借古抒怀。“刘伶妇”典出《世说新语》,刘伶嗜酒,其妻泣谏毁酒器,与此诗中“洗盏”之妻形成反差;“大胜”二字既赞妻之通达,亦自嘲不如刘伶放纵,需家人助己豁达。“区区为酒钱”轻点物质之困,却以诙谐淡化愁绪,呼应“不乐愁何为”的主题,彰显苏轼“苦中作乐”的超越性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花落复次前韵》

下一篇:宋·苏轼《刁同年草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