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liǔ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īn
yuán
zhōng
huáng
niǎo
nuó
jiāng
tíng
pàn
suō
lǎo
lái
chù
chù
yóu
xíng
biàn
zhōu
liǔ
zuì
duō
bái
tóu
tiáo
miàn
shǐ
使
jūn
nài
chūn

译文

金谷园中的柳树呈现出嫩黄的色泽,姿态柔美,曲江亭畔的柳树则是碧绿的颜色,随风摇曳。我年老之后四处游玩,却比不上苏州的柳树数量多。柳絮扑打着我的白色头巾,柳枝轻拂我的脸庞,我这个地方长官也没有办法应对这美好的春天。

逐句剖析

"金谷园中黄袅娜":金谷园中的柳树呈现出嫩黄的色泽,姿态柔美,

"曲江亭畔碧婆娑":曲江亭畔的柳树则是碧绿的颜色,随风摇曳。

# 婆:一作毵。

"老来处处游行遍":我年老之后四处游玩,

# 游行:一作行应。

"不似苏州柳最多":却比不上苏州的柳树数量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柳絮扑打着我的白色头巾,柳枝轻拂我的脸庞,

"使君无计奈春何":我这个地方长官也没有办法应对这美好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州柳》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七言古诗,收录于《白氏长庆集》,作于826年诗人任苏州刺史期间。诗中先写金谷园的柳树金黄柔美、曲江亭畔的柳树碧绿婀娜,再以自己老来游历多地的经历,突出苏州柳树最为繁多。前两句通过描绘不同地方柳树的形态,形成对比;后两句借自身感受,强化苏州柳的特点,既表达了对苏州自然风光的喜爱,也流露出对春光易逝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赴任苏州刺史。在苏州任职期间,他主持疏浚河道、修筑堤岸,政绩显著,期间还写下了《苏州柳》。到了826年,因身患疾病,白居易辞去官职,在离开苏州前又作下这首诗,借苏州的柳树抒发自己对当地风光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诗中描绘了金谷园里柳条金黄、姿态柔美的景象,以及曲江亭边柳枝碧绿、随风摇曳的画面。诗人自述年老后游历过不少地方,却觉得苏州的柳树最为繁茂。此外,诗中“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的句子,还道出了诗人面对春光逝去时的无奈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金谷园中的柳树金黄袅娜,曲江亭畔的柳树碧绿婆娑,而自己老来游遍各处,觉得都不如苏州的柳树多,还描写了柳絮扑上白头、拂过脸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春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苏州柳的喜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通过描写金谷园中的柳色金黄柔美、曲江亭畔柳色碧绿繁茂,展现出不同地方柳树的美丽姿态,为后文写苏州柳做铺垫。第三句“老来处处游行遍”,交代诗人年老后四处游历的状态,为引出苏州柳之独特做了过渡。第四句“不似苏州柳最多”,直接点明主旨,突出苏州柳数量之多,表达出诗人对苏州柳的特别关注。最后两句“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描绘了柳絮飞舞扑向诗人白头、拂过脸颊的场景,借景抒发了诗人面对春天、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3. 作品点评

《苏州柳》是白居易苏州诗作的代表作之一,语言质朴自然,意象鲜明。诗中既描绘了金谷园中柳色金黄、姿态袅娜,曲江亭畔柳枝碧绿、摇曳婆娑的景致,也道出诗人晚年遍历各地后,独觉苏州柳树最为繁密的感受。此诗与《登阊门闲望》《正月三日闲行》等作品一同彰显了白居易对苏州的深切情愫,也体现出他后期诗作兼顾民生与自然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自叹》

下一篇:唐·白居易《斋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