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汲汲求衣食":穷困潦倒时为衣食奔波不已,
"富贵营营役心力":富贵显达后又为名利劳心费神。
"人生不富即贫穷":人生在世若非贫困便是富贵,
"光阴易过闲难得":时光匆匆而过,闲适的生活实在难得。
"我今幸在穷富间":如今我有幸处于贫富之间,
"虽在朝廷不入山":虽在朝廷任职却不必隐居山林。
"看雪寻花玩风月":观赏雪景、寻觅花丛、玩赏清风明月,
"洛阳城里七年闲":我在洛阳城里已享受了七年悠闲时光。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闲适述怀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中人们为名利所累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当下闲适生活的满足与珍惜。既有对人生匆匆、时光易逝的轻叹,又有对自身处境的一种庆幸与安然。
2. 写作手法
对比:“贫穷汲汲求衣食,富贵营营役心力”,将穷人“汲汲求衣食”的生存困境与富人“营营役心力”的精神束缚形成鲜明对照。穷人迫于生计为温饱奔波,富人困于名利而耗尽心力,二者虽境遇悬殊,却同样深陷生活枷锁,凸显无论贫富皆不得闲的无奈现实。前四句描述世人“不富即贫穷”的世俗生存循环,与后四句诗人“幸在穷富间”的理想状态形成反差。世俗中人们或为生存挣扎,或为名利操劳,无暇享受时光;而诗人处于“中隐”之境,在洛阳“看雪寻花玩风月”,悠然自得,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心境。
3. 分段赏析
“贫穷汲汲求衣食”:以直白笔触描绘穷人的生存困境,“汲汲”叠词生动展现其为温饱奔波、急切谋生的状态,奠定生活艰辛的基调。“富贵营营役心力”:与上句形成工整对仗,用“营营”刻画富人追逐名利、耗尽心力的模样,暗示财富带来的并非自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束缚。“人生不富即贫穷”:用质朴语言道出人生非贫即富的现实,将复杂的人生境遇凝练为简洁判断,暗含对世俗生存状态的无奈。“光阴易过闲难得”:转折强调在贫富循环中,自由闲适的时光转瞬即逝,“易过”感叹岁月匆匆,凸显世人困于世俗、无暇自适的遗憾。“我今幸在穷富间”:笔锋突转,自述处于贫富之间的特殊状态,暗含对当下处境的庆幸,为后文的闲适生活做铺垫。“虽在朝廷不入山”:点明“中隐”生活的核心——虽居官场,却无需卷入纷争,巧妙平衡为官与隐逸,展现超脱的处世哲学。“看雪寻花玩风月”:以“看雪”“寻花”“玩风月”三个诗意场景,具象化闲适生活的雅致与惬意,画面感十足。“洛阳城里七年闲”:“七年”明确时间跨度,强调闲适生活的持续性,直接抒发对洛阳岁月中悠然自在、远离喧嚣的满足与珍惜,呼应前文对“闲”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白居易创作的众多诗歌中,这首诗与《闲居》《醉吟先生传》是作为其闲适诗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生动展现了诗人退隐后的生活志趣与精神世界。到了宋代,苏轼写下“闲吟绕屋扶疏句”,陆游也有“闭门闲吟”的诗句,这些创作都能看到白居易闲适诗风的影子。明清时期的诗歌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不仅是白居易闲适诗风的典范,更是中唐社会文化风貌的生动写照,从中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