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ū
jiā
tī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shù
xián
pǐn
lóng
xiāng
bàn
miàn
yóu
zhē
fèng
wěi
cáo
xīn
cóng
fān
lián
suǒ
jiù
shēng
zhōng
ài
lún
páo
mèng
huí
zhǐ
guī
zhōu
shuāng
chuí
jǐn
tāo
sūn
sòng
gōng
zhǔ
tiān
yàn
háng
gāo

译文

琴弦已被龙涎香木的拨片触动,半遮的凤尾琴槽犹自矜持端庄。新谱的玉连锁曲调如环佩相击般清越,可心底最爱的还是那曲《郁轮袍》的古调。恍若梦中听见归舟的号角声回荡,曲终时紫锦丝绦随着手指垂落轻摇。这别离的琴音啊,恰似乌孙国送别公主的苍茫,看碧空尽头雁阵成行直上云霄。

逐句剖析

"数弦已品龙香拨":琴弦已被龙涎香木的拨片触动,

"半面犹遮凤尾槽":半遮的凤尾琴槽犹自矜持端庄。

"新曲从翻玉连锁":新谱的玉连锁曲调如环佩相击般清越,

"旧声终爱郁轮袍":可心底最爱的还是那曲《郁轮袍》的古调。

"梦回只记归舟字":恍若梦中听见归舟的号角声回荡,

"赋罢双垂紫锦绦":曲终时紫锦丝绦随着手指垂落轻摇。

"何异乌孙送公主":这别离的琴音啊,恰似乌孙国送别公主的苍茫,

"碧天无际雁行高":看碧空尽头雁阵成行直上云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宋叔达家听琵琶》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作于其宦游生涯中,具体创作年份不详,收录于《苏轼诗集》。此诗以琵琶演奏为切入点,通过描摹乐器形制、音乐意境及听者遐思,交织现实与想象,表达对艺术永恒性的追寻与人生际遇的感慨。诗中既有对琵琶声“新旧交融”的审美品鉴,又以音乐为媒介,勾连历史典故与个人羁旅情怀,最终在雁阵凌空的画面中寄托超脱之思。“新曲翻従玉连锁”以“玉连锁”喻指新曲的清脆连贯,化听觉为视觉触感。“碧天无际雁行高”将琴音余韵转化为雁阵凌空的浩渺意象,实现声景交融。“旧声终爱郁轮袍”借唐代王维曾奏《郁轮袍》的典故,暗含对古典艺术的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宋叔达家听琵琶》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即事感怀诗。全诗以听琵琶演奏的即时体验为触发点,描绘了音乐艺术引发的时空联想与生命哲思,营造了声景交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审美境界,表达了苏轼对艺术永恒性的探寻、对士人离散体验的诗化观照,以及超越现实拘囿的精神诉求。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以琵琶部件“龙香拨”(名贵拨片)、“凤尾槽”(琴身纹饰)暗喻演奏者技艺之精,赋予器物以艺术人格化的特质。反衬:以实写虚,“碧天无际雁行高”将具体的琵琶声转化为雁阵凌空的浩渺意象,以自然界的永恒运动反衬个体政治生命的短暂,实现从艺术审美到哲学沉思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渚宫》

下一篇:宋·苏轼《和梅户曹会猎铁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