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无人傍屋头":我失意了,受到人们的冷落。
# 炙手:畏寒时伸手向火取暖;烘手。
"萧萧晚雨脱梧楸":凄冷的夜雨使梧楸落叶。
# 脱:使树叶脱落。
"谁怜季子敝貂裘":谁同情这个穿着破裘的穷苏秦呢。
# 貂裘:破了的貂裘;指落魄者的寒酸状态。,季子:战国时著名的说客苏秦;苏秦的嫂称苏秦为季子。
"顾我已无当世望":转头看自己,已没有对当今的指望了,
"似君须向古人求":像你这样(存心醇厚)的人只能在古人中求得。
"岁寒松柏肯惊秋":时令严寒,(经得起严寒考验的)松柏难道会为凉秋而惊惶吗。
# 惊秋:指一般的草木和松柏不同,不到岁寒,才到凉秋就惊了。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浣溪沙》通过景物描写与典故运用,展现了苏轼贬居生活的苦楚与内心的孤寂,同时赞美友人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坚守节操的追求。作为一首词,它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的坚韧与高洁情操。
2. 写作手法
用典:化用唐诗意象重组创新,如"炙手"源自杜甫诗句,既写环境艰苦又暗含政治讽喻,形成双关表意效果。衬托:反衬,以"炙手"的酷热反衬居所阴冷,用"季子貂裘"的华贵意象反衬现实困顿,形成双重对比张力。对偶:下片"顾我/似君"形成工整对仗,通过今昔、人我对比,既展露自嘲又暗藏讽世锋芒。比喻:结句"岁寒松柏"构成隐喻双关,既赞友人品格又暗含自我期许,将物象特征与人格操守巧妙契合。直抒胸臆:"谁怜"句突破传统比兴模式,以苏秦典故为媒介,实现个人境遇与历史原型的跨时空情感共鸣。
3. 分段赏析
《浣溪沙·寓意》的上片描绘了苏轼被贬在外的劳苦与狼狈境遇。首句“炙手无人傍屋头”以夸张手法描写房屋低矮简陋,屋顶被太阳晒得烫手,却无人敢靠近,极言贬居生活的艰苦。次句“萧萧晚雨脱梧楸”渲染了傍晚急雨中梧桐、梓树叶飘落的凄凉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第三句“谁怜季子敝貂裘”借用苏秦“貂裘敝”的典故,既表达了贬居生活的困顿与狼狈,又带有自嘲意味,抒发了无人理解的沉痛心声。苏轼从元丰三年(1080)贬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已历四年,其劳苦困顿可想而知。然而,词中并未直接抱怨,而是通过描写贬居苦况,客观展现了一位尽瘁民事、不顾自身劳苦的贬官形象。“季子敝貂裘”典故的运用,灵活而贴切,既取其贬居劳顿、山穷水尽之意,又隐含自嘲,显得含蓄而深刻。下片在抒发牢骚之余,表达了对友人的景慕之情。对句“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直抒胸臆,既流露出对仕途无望的无奈,又高度赞颂了友人的德才超群,称其堪比古人。苏轼自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虽因欧阳修赏识而文名显赫,却因朋党之争与乌台诗案的打击,长期沉沦地方官职,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词中“已无当世望”暗含牢骚,而“似君须向古人求”则饱含对友人的仰慕与推崇。结句“岁寒松柏肯惊秋”以孔子“岁寒松柏”之喻,进一步赞美友人如松柏般坚韧高洁,不为外物所动的人格精神,深化了对友人的敬慕之情。
4. 作品点评
本词是一首咏怀之作,与传统的“诗言志”毫无二致。在艺术手法上,或用典,或直抒,或借景写情,也与诗一脉相承。苏轼黄州词的这种诗化倾向,在此前更显而易见了。
下一篇:宋·苏轼《许州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