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òng
tún
tián
yù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qiū
lái
jiàn
měi
bēi
cén
qiān
shī
méng
chóng
xún
bǎi
wéi
shēng
yuǎn
lài
zhū
xián
sān
tàn
yǒu
yīn
qīng
fēng
juǎn
shōu
cán
shǔ
yuè
liú
tiān
sǎo
yīn
qiǎn
rén
gēng
jué
chàng
mǎn
jiē
tóng
hòu
chóng
yín

译文

入秋后未能见到渼陂的山峦,千里之外的诗坛盟约忽然重新追寻。百围粗的大树发出悠远的声响,朱弦琴瑟三叹之余留有遗响余音。清风吹拂地面收走残余暑气,明月流转天际扫除层层阴云。想要派遣谁来接续这绝妙诗章,满阶梧桐叶间秋虫正声声低吟。

逐句剖析

"秋来不见渼陂岑":入秋后未能见到渼陂的山峦,

"千里诗盟忽重寻":千里之外的诗坛盟约忽然重新追寻。

"大木百围生远籁":百围粗的大树发出悠远的声响,

"朱弦三叹有遗音":朱弦琴瑟三叹之余留有遗响余音。

"清风卷地收残暑":清风吹拂地面收走残余暑气,

"素月流天扫积阴":明月流转天际扫除层层阴云。

"欲遣何人赓绝唱":想要派遣谁来接续这绝妙诗章,

# 遣:一作“遗”。

"满阶桐叶候虫吟":满阶梧桐叶间秋虫正声声低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仲屯田次韵》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点明秋日情境与和诗缘由,续写与友人的诗友情谊;颔联以自然意象与典故结合,以自然声响与乐声为喻,融景于情,展现独特的艺术表达,暗含对高雅情致的追求;颈联描绘秋日清景,语言清丽明快;尾联以问句收束,借秋景烘托对续和佳作的期盼。全诗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运用融情于景等表达技巧,对仗工整,意境清幽,传递出诗人在秋日里的人生感慨与对诗友唱和的珍视,体现了苏轼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答仲屯田次韵》创作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7月),为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与友人仲屯田以诗歌唱和往来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借秋日景象与自然、典故意象,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唱和的情谊、秋日的人生感慨,以及对高雅情致的追求与知音难遇的怅惘,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表达。

2. 写作手法

用典:“朱弦三叹有遗音”此句运用《礼记・乐记》中“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的典故。原典描述的是用朱红琴弦的瑟演奏时,一唱三叹,余韵悠长。诗中借用这一典故,以“朱弦弹奏后仍有遗音”的场景,将典故中乐声留存的特点转化为情感表达,含蓄地抒发了对知音难遇、高雅情致无人共鸣的怅惘。象征:“大木百围生远籁”,这句以需百围才能合抱的苍劲古木为象征,古木即便经历风霜,依然能枝干挺拔、生发出悠远的声响,以此暗喻坚韧不拔、历经世事而不改本色的品格。对比:“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百围”极力描绘古木的粗壮巨大,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之感;“三叹”则写出叹惋次数之少,带着轻幽之意。二者在数量上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古木的雄浑与叹惋的轻幽之间的反差,更凸显出内心的沉郁与怅惘。感官描写:“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远籁”写古木在风中发出的悠远声响,“遗音”指琴弦弹奏后留下的余韵,二者均为听觉意象。两句通过听觉叠加,将自然风声与人文乐声相融,共同营造出清幽悠远的意境,强化了诗句的听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秋来不见渼陂岑,千里诗盟忽重寻”:开篇“秋来不见渼陂岑”,点明时间是秋天,“渼陂岑”是诗人曾到过的地方,秋天本是景色宜人之时,然而诗人却见不到渼陂那秀丽的山峦,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惆怅。紧接着“千里诗盟忽重寻”,说在千里之外,诗人与诗友们忽然重新追寻曾经的诗盟。这一句在情感上有一个转折,从前面的失落转为对诗盟的重拾,体现出诗人对诗歌交流、与友人相聚的渴望,也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此句中“大木百围生远籁”,描绘了高大粗壮的树木在风中发出悠远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给人一种空旷、悠远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自然的韵律和节奏。“朱弦三叹有遗音”,则是说朱弦琴瑟弹奏时发出的叹息般的声音,余音袅袅,似有不尽之意。这里诗人以自然之音和音乐之美来比喻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暗示诗歌如同这美妙的声音一样,有着深远的内涵和感染力,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清风卷地收残暑”,生动地描绘了清风吹拂大地,将残余的暑气一扫而光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和清新。“素月流天扫积阴”,皎洁的月亮在天空中流转,驱散了积聚的阴云,天空变得澄澈明亮。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秋天清爽、明朗的自然景象,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阴霾被一扫而空,心境如同这秋夜的天空一样开阔、明朗,同时也为诗歌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欲遗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吟”:“欲遗何人赓绝唱”,诗人发出疑问,想要把这绝妙的诗歌传承下去,可是又能托付给谁呢?表达了诗人对诗歌传承的忧虑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满阶桐叶候虫吟”,以景语作结,满阶的桐叶堆积,秋虫在其间吟唱,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这一景象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同时以秋虫的吟唱来回应前面的“绝唱”,似在说这秋虫的鸣叫仿佛是对诗人诗歌的一种应和,然而却又是如此的孤寂和微弱,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再送蒋颖叔帅熙河二首》

下一篇:宋·苏轼《天水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