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shān
shì
xiě
zhēn
sh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uán
nián
wéi
zuǒ
shí
hàn
lín
xué
shì
fèng
zhào
xiě
zhēn
xián
diàn
殿
shū
yuàn
shí
nián
sān
shí
huì
chāng
èr
nián
tài
shào
wéi
bái
shì
yòu
xiě
zhēn
xiāng
shān
cáng
jīng
táng
shí
nián
shí
qián
hòu
xiāng
wàng
dài
jiāng
sān
guān
jīn
zhào
kǎi
rán
tàn
zhě
jiǔ
zhī
xíng
róng
fēi
shì
shì
biàn
yīn
liù
shí
xiě
suǒ
huái
怀
zuò
shào
xué
shì
xíng
xián
jīn
wéi
lǎo
shì
xiě
mào
xiāng
shān
cuì
biàn
xuán
huàn
zhū
yán
qián
xíng
hòu
mào
xiāng
sān
shí
nián
tàn
sháo
huá
é
chéng
sǒu
xiān
qǐng
kàn
dōng
hǎi
shuǐ
biàn
zuò
sāng
tián

译文

元和五年,我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奉皇帝诏令在集贤殿御书院画自己的肖像,当时三十七岁。会昌二年,我辞去太子少傅的官职,成为白衣居士,又在香山寺藏经堂画自己的肖像,当时七十一岁。前后两次画像相隔,差不多有三十六年,看着现在的画像,回想过去的样子,感慨叹息了很久,容貌变化不止一处,世间事情几经变迁,于是题写六十个字来抒发心中的感慨。昔日我身为年轻的学士,画像被收入集贤殿中。如今已是年迈的居士,描绘下容貌寄给香山的友人。仙鹤般洁白的羽毛替代了乌黑的头发,鸡皮般的皱纹换去了红润的容颜。从前的身形与如今的面貌,相隔已有三十年时光。不必感叹青春年少的时光,转眼就变成了白发老者。你看那东海的茫茫大水,不也终将变成桑田。

逐句剖析

"元和五年":元和五年,

"予为左拾遗、":我担任左拾遗、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

"奉诏写真于集贤殿御书院":奉皇帝诏令在集贤殿御书院画自己的肖像,

"时年三十七":当时三十七岁。

"会昌二年":会昌二年,

"罢太子少傅":我辞去太子少傅的官职,

"为白衣居士":成为白衣居士,

"又写真于香山寺藏经堂":又在香山寺藏经堂画自己的肖像,

"时年七十一":当时七十一岁。

"前后相望":前后两次画像相隔,

"殆将三纪":差不多有三十六年,

"观今照昔":看着现在的画像,

"慨然自叹者久之":回想过去的样子,感慨叹息了很久,

"形容非一":容貌变化不止一处,

"世事几变":世间事情几经变迁,

"因题六十字以写所怀":于是题写六十个字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昔作少学士":昔日我身为年轻的学士,

"图形入集贤":画像被收入集贤殿中。

"今为老居士":如今已是年迈的居士,

"写貌寄香山":描绘下容貌寄给香山的友人。

"鹤毳变玄发":仙鹤般洁白的羽毛替代了乌黑的头发,

"鸡肤换朱颜":鸡皮般的皱纹换去了红润的容颜。

"前形与后貌":从前的身形与如今的面貌,

"相去三十年":相隔已有三十年时光。

"勿叹韶华子":不必感叹青春年少的时光,

"俄成皤叟仙":转眼就变成了白发老者。

"请看东海水":你看那东海的茫茫大水,

"亦变作桑田":不也终将变成桑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香山居士写真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通过对比青年与老年的画像,抒发了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的感慨。此诗写于会昌二年(842年),以两次绘像经历为线索,一次是元和五年担任翰林学士时在集贤院画像,另一次是晚年罢官后于香山寺留影,两次相隔三十四年。诗中以“鹤毳变玄发”“鸡肤换朱颜”等细节刻画衰老的模样,又借“东海水变桑田”的意象加重世事沧桑之感。白居易将个人容颜的改变与时代的变迁相互对照,字里行间流露出晚年淡泊自安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当时七十一岁的白居易已卸任太子少傅一职,以白衣居士的身份在洛阳香山寺隐居。诗中回溯了两段绘像经历:一段是元和五年(810年),他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时,奉旨为集贤殿御书院绘制画像(彼时他三十七岁);另一段是晚年辞去太子少傅后,在香山寺藏经堂绘像。这两次经历前后相隔三十四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自叙抒怀诗。介绍了诗人回忆相隔三十四年的两次画像经历,呈现容颜衰老变化,将个人容颜变迁与时代沧桑相映照,抒发人生易老、世事无常之情,展现晚年淡泊自适心境的创作内容。

2. 写作手法

比喻:“鹤毳变玄发,鸡肤换朱颜”,以“鹤毳(鹤的羽毛,色白)”喻变白的头发,“鸡肤”(鸡皮般粗糙的皮肤)喻衰老的肌肤,把容颜衰老的抽象变化,用具体事物类比,直观呈现青丝成雪、肌肤衰变的过程,让岁月催老的痕迹可感可视。对比:“昔作少学士,图形入集贤。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前形与后貌,相去三十年”,将往昔任少学士时集贤院画像的年轻形象,与如今隐居香山寺绘像的老者模样对照;又以“前形”“后貌”呈现三十年间容颜的改变,在今昔身份、形象的差异中,凸显时光流逝、人生变迁,强化岁月沧桑感。直抒胸臆:“昔作少学士,图形入集贤。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诗人直接陈述往昔身为少学士,形象被录入集贤院,如今成为老居士,托人绘貌寄往香山的经历,将岁月变迁中身份、容颜的改变,不加掩饰地倾诉。

3. 分段赏析

“昔作少学士,图形入集贤。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开篇以今昔身份、行为对照起笔。往昔身为少学士,在集贤院留下画像;如今成老居士,于香山寺绘制形貌。“少学士”与“老居士”身份的转换,“集贤”(宫廷文化机构)到“香山”(隐居佛寺)的迁移,简洁勾勒出人生轨迹的巨大变迁,暗藏岁月流逝、角色更迭的感叹,为全诗奠定“时光易逝、人生转变”的情感基调。“鹤毳变玄发,鸡肤换朱颜。前形与后貌,相去三十年”,聚焦容颜变化。以“鹤毳”(鹤羽,色白)喻白发,“鸡肤”(鸡皮般粗糙皮肤)表明衰老肌肤,把抽象的容颜衰老写得更具体化;“前形”“后貌”对比,“三十年”强调时长,直观呈现从青丝朱颜到白发鸡肤的巨大落差,在时间流逝的岁月里,充满着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慨,让岁月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勿叹韶华子,俄成皤叟仙。请看东海水,亦变作桑田”,从个人感慨升华人生命题。劝人莫叹青春易逝,转瞬就从年少(韶华子)变为白发老者(皤叟仙);又以“东海水变桑田”的典故,将个人容颜衰老,拓展到天地自然的沧海桑田之变,把个体生命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中,消解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超脱,让情感与哲思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尝酒听歌招客》

下一篇:唐·白居易《窗中列远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