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九月天微雪":凤翔九月里就降下小雪,
# 岐阳:即指凤翔。
"已作萧条岁暮心":老天爷已作出岁暮萧条的光景。
"短日送寒砧杵急":短短的白昼吹送来阵阵寒气,急促的捣衣声更令人触景伤情,
# 砧杵:捣衣石与捶衣的棒槌。
"冷官无事屋庐深":做着闲官无事可管,只觉得屋宇深沉静。
# 冷官:职位不重要、清闲冷落的官。杜甫《醉时歌》有“诸公滚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之句,谓郑虔任广文馆博士,旧注说太守陈公命苏轼兼府学教授,故用冷官事,误。陈公弼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方接替宋选任凤太守,本诗则作于嘉祐七年。
"愁肠别后能消酒":别后慰我愁肠唯有多饮酒,
"白发秋来已上簪":秋来头上已添白发几根。
"近买貂裘堪出塞":最近买了一件貂皮袍子,穿上它就可以到边境,
"忽思乘传问西琛":忽而又想乘着车马出使,问一问西夏为什么不把珍宝奉敬。
# 忽思乘传问西琛:化用齐桓公伐楚事。《左传僖公四年》管仲对楚使曰:“尔贡包茅不入(指不纳贡),王祭不共(供),无以缩酒(渗酒)寡人是征《索取》”此处谓诗人想出使西夏,使其臣服,纳贡于宋王朝。乘传:古代站用四匪下等马拉的车,此泛指车马。传:传车。琛:珍宝,《诗·鲁颂洋水》“慢彼准夷来献其探”。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诗。诗中描绘了九月二十日岐阳微雪的景象,营造出萧瑟、冷清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在岁暮时节的孤寂之感,从“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可感受其清冷处境。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怀念,如“愁肠别后能消酒”;还流露出时光易逝、自己白发已生的感慨,以及对边关事务的关切。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瑟岁暮心”,以九月岐阳微雪之景,营造出萧瑟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如岁暮般的孤寂之感;“短日送寒砧杵急”,借助冬日短暂、寒意逼人、急促的砧杵声,进一步强化了凄凉的氛围,抒发内心的愁绪。用典:“忽思乘传问西琛”一句运用典故,“乘传”“问西琛”表示诗人渴望像使者一样乘车出使,去慰问西蕃,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虽处闲官,却仍心系国家,渴望报国的情怀。直抒胸臆:“愁肠别后能消酒”直接表明分别后愁绪满怀,只能借酒消愁,直白地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和别后的愁苦。细节描写:“白发秋来已上簪”通过白发爬上发簪这一细节,形象地展现出诗人因时光流逝、思念愁苦而衰老的状态,表达了岁月沧桑之感。
3. 分段赏析
“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瑟岁暮心”开篇点明地点(岐阳)与时间(九月),描绘了微雪飘落之景。一个“已”字,强调诗人心中的萧瑟之感如同岁暮般浓重,借景抒情,奠定全诗孤寂凄凉的基调。“微雪”这一意象,营造出清冷氛围,也暗示诗人内心的惆怅。“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短日”“寒”点明冬日白昼短暂且寒冷的特点,“砧杵急”以急促的捣衣声增添了环境的凄凉感。“冷官”“屋庐深”写出诗人身为闲官,在深屋中的孤寂状态,侧面烘托出他内心的落寞与对弟弟的思念。“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愁肠”直接点明分别后的愁苦情绪,“能消酒”表明只能借酒消愁,凸显思念之深。“白发秋来已上簪”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因与亲人离别日久,忧愁使诗人过早生出白发,抒发了岁月流逝、离人易老的感慨。“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近买貂裘”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却引出“堪出塞”的想法,表明诗人渴望奔赴边疆。“忽思乘传问西琛”借用《左传》典故,委婉又坚定地表达出诗人抗击西夏、保家卫国的决心,同时也是对弟弟的激励,使诗歌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杭人裴维甫》
下一篇:宋·苏轼《送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