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夜上宾出日":夜晚登上泰山天门迎接日出,
"万里红波半天赤":万里红波翻涌染得半天赤红。
"归来平地看跳丸":回到平地再看那太阳如跳丸,
"一点黄金铸秋橘":一点黄金般仿佛铸成秋橘。
"太华峰头作重九":在华山峰顶度过重阳佳节,
"天风吹滟黄花酒":天风吹动着翻涌的黄花酒。
"浩歌驰下腰带鞓":高声放歌驰下如腰带的山径,
"醉舞崩崖一挥手":醉后在陡峭山崖挥手起舞。
"神游八极万缘虚":精神遨游八方万种尘缘皆虚,
"下视蚊雷隐污渠":俯瞰尘世如蚊鸣隐于污渠。
"大千一息八十返":瞬间往返三千世界八十次,
"笑厉东海骑鲸鱼":笑着跨越东海骑上大鲸鱼。
"三韩王子西求法":三韩王子西来求取佛法真谛,
"凿齿弥天两勍敌":杨杰才学如习凿齿难逢对手。
"过江风急浪如山":过江时风急浪高如山耸立,
"寄语舟人好看客":寄语船夫好好照看这位贵客。
"无为子尝奉使登太山绝顶":杨杰曾经奉命出使,登上泰山顶峰,
"鸡一鸣":听到鸡叫一声,
"见日出":看到了日出。
"又尝以事过华山":又曾经因为有事路过华山,
"重九日饮酒莲华峰下":在重阳节那天于莲花峰下饮酒。
# 华:一作花。
"今乃奉诏与高丽僧统游钱塘":如今他又奉诏和高丽的僧统一同游览钱塘。
"皆以王事":这些都是因公事出行,
"而从方外之乐":却能从中获得超脱世俗的乐趣,
"善哉未曾有也":实在是太好了,未曾有过这样的事啊,
"作是诗以送之":于是写了这首诗来送给他。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杨杰登泰山观日出、于太华峰饮酒等经历,赞颂其豁达境界,展现壮阔自然景观,表达对友人的欣赏与送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把初升的太阳比作“跳丸”“秋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太阳小巧圆润、色泽金黄的特点,让日出后的太阳形象更具画面感与趣味性,凸显诗人奇特的想象力。对比:“下视蚊雷隐污渠”一句,将杨杰神游八极后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尘世中如蚊群轰鸣般嘈杂、污水沟渠般污浊的景象进行对比。“蚊雷”“污渠”形象展现出世俗的喧嚣与污浊,而“下视”一词表明杨杰的俯视姿态,凸显出他虽身负王命行走尘世,却不为世俗所扰、心怀超脱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其对高远精神世界的追求。
3. 分段赏析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两句描绘杨杰登泰山巅望日出的壮举。“夜上”凸显登山之早与决心,“宾出日”以拟人手法赋予日出以庄重感,“万里红波半天赤”用瑰丽意象再现日出时红光漫天、波澜壮阔的奇观,画面极具冲击力。“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两句写观日归来后视角转换。将初升太阳比作跳跃的“跳丸”、金黄的“秋橘”,以小见大,通过夸张的比喻和色彩的鲜明对比,既延续日出的画面感,又增添灵动诙谐,展现友人观日之后的独特视角与浪漫情怀。“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滟黄花酒”两句转写华山场景。重九登高饮黄花酒本是传统习俗,“太华峰头”点明登高之地的雄奇,“天风吹滟”以风动酒面的细节,烘托出在华山绝顶饮酒的豪迈氛围,尽显友人超脱世俗的豪情与不羁气度。“浩歌驰下腰带鞓,醉舞崩崖一挥手”两句刻画动态画面。“浩歌驰下”“醉舞崩崖”连用动词,如电影镜头般展现友人酒后纵歌、驰马下山、挥手舞袖的奔放姿态,“腰带鞓”“崩崖”等意象强化动作的力度与场景的险峻,凸显其超然物外、狂放洒脱的气质。“神游八极万缘虚,下视蚊雷隐污渠”两句转入精神层面的刻画。“神游八极”状其思绪之高远,“万缘虚”见其心境之超脱;以“蚊雷隐污渠”比喻尘世的喧嚣低微,通过对比手法,凸显杨杰虽身负王命却心怀超脱、不溺于俗务的精神境界,深化人物的哲思特质。“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厉东海骑鲸鱼”两句以奇幻想象收束前文的豪迈。“大千”指广阔世界,“一息八十返”极言行动之迅捷自由,“笑厉东海骑鲸鱼”化用典故,以骑鲸跨海的意象,将友人的不羁与豪迈推向极致,画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三韩王子西求法,凿齿弥天两勍敌”两句用典叙事。以“三韩王子西求法”暗指杨杰的才学德行如高僧般受人敬仰,“凿齿弥天”借前秦名僧道安的典故,赞其辩才无碍,将友人比作旗鼓相当的“勍敌”,暗含对其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过江风急浪如山,寄语舟人好看客”两句回归送别主题。“风急浪如山”渲染行程的艰险,“寄语舟人”以质朴语言传递对友人的关切;钟振振指出,此句以叮嘱舟人“看好客”的日常口吻,暗含对友人安危的牵挂,在严肃的赠别中融入苏轼特有的幽默与亲切感,收束自然而余韵悠长。
下一篇:宋·苏轼《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