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o
yóu
chén
zhí
gōng
chǔ
shì
huà
yàn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zhòng
qín
shì
fēn
zhēng
yàn
xián
jié
xíng
yǎng
ruò
yǒu
jié
shuāi
jiāng
lǎo
bàn
é
zuò
shū
wèn
chén
xiǎo
jǐng
huà
tiáo
zhá
yuán
shā
shāo
shāo
dòng
xié
yuè
xiān
míng
chì
chuī
luàn
huā
xuě

译文

众多禽鸟在纷争中忙碌,唯独野雁显得清闲而高洁。它们缓缓行走,神态自得,俯仰之间仿佛有着自然的节奏。我年岁已老,漂泊江湖,身边的老伴混杂在鹅鸭之间。我写信给陈子(画家),询问他是否描绘了苕溪、霅溪清晨的景色。在那画面中,野雁们依依不舍地聚集在圆沙之上,随着斜月的渐渐隐去,它们开始缓缓地活动起来。其中一只野雁率先鸣叫,独自鼓动着翅膀,吹散了芦花,如同飘落的雪花一般。

逐句剖析

"众禽事纷争":众多禽鸟在纷争中忙碌,

"野雁独闲洁":唯独野雁显得清闲而高洁。

"徐行意自得":它们缓缓行走,神态自得,

"俯仰若有节":俯仰之间仿佛有着自然的节奏。

"我衰寄江湖":我年岁已老,漂泊江湖,

"老伴杂鹅鸭":身边的老伴混杂在鹅鸭之间。

"作书问陈子":我写信给陈子(画家),

# 陈子:指陈直躬。

"晓景画苕霅":询问他是否描绘了苕溪、霅溪清晨的景色。

# 苕霅:水名,在今浙江省境内,通称“苕溪”,其支流之一经吴兴,称霅溪。

"依依聚圆沙":在那画面中,野雁们依依不舍地聚集在圆沙之上,

"稍稍动斜月":随着斜月的渐渐隐去,它们开始缓缓地活动起来。

"先鸣独鼓翅":其中一只野雁率先鸣叫,独自鼓动着翅膀,

"吹乱芦花雪":吹散了芦花,如同飘落的雪花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二)》以咏画为主,诗多虚写,赞叹画之高绝以及画的背景。行文中又时时插进作者的思想情绪。结构上如行云流水,表面上不可捉摸,但逐句寻绎,则又自然天成,触处生辉。诗中的意象不断变幻,但始终不离主线。既表达了他对画作的喜爱和赞赏,也反映了他在人生经历中的感悟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一)》是苏轼写于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获释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诏改汝州团练副使,次年五月,除知登州。元丰九年(1086年)高太后听政,苏轼再度入京。这首诗表达了深刻解读和赞美,也是他对人生经历和感悟的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咏画诗,这首诗是苏轼对画作艺术的深刻解读和赞美,也是他对人生经历和感悟的抒发。

2. 写作手法

对比:“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通过对比手法,将“众禽”的纷争与“野雁”的闲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野雁的高洁与超脱。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野雁的形象,也暗示了诗人对闲逸、高洁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开篇即以对比的手法,将“众禽”的纷扰与“野雁”的闲洁形成鲜明对比。众禽的纷争象征着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而野雁的闲洁则代表了超脱与宁静。这一对比不仅突出了野雁的独特气质,也暗示了诗人对高洁、宁静生活的向往。“徐行意自得,俯仰苦有节。”进一步描绘了野雁的优雅姿态。它们徐行自得,不受外界干扰,俯仰之间皆合乎自然之节。这种从容不迫、自在悠闲的姿态,正是诗人内心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诗人转而自述,表达了自己的境遇与心境。诗人自感衰老,寄身于江湖之间,与鹅鸭为伴。这里的“老伴杂鹅鸭”并非贬低之意,而是诗人对平凡生活的接纳与包容,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这几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书信往来的情景,以及清晨时分野雁在苕霅湖畔聚集、飞翔的生动画面。依依聚沙的野雁、稍动的斜月、先鸣鼓翅的野雁以及被吹乱的芦花雪,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4. 作品点评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一)》不仅以画作为核心展开描述,更在字里行间巧妙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绪,使得诗作在展示画作之美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结构上,这两首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表面上看似不可捉摸,但细细品味,却又能发现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地衔接在一起,形成了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答王巩》

下一篇:宋·苏轼《南华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