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huá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yún
jiàn
shī
yào
shí
běn
lái
miàn
tíng
tíng
zhōng
rén
wèn
suǒ
jiàn
lián
míng
shàng
zuò
wàn
liǎo
diàn
yǐn
shuǐ
zhī
zhǐ
yuè
xuàn
běn
xiū
xíng
rén
sān
shì
jīng
liàn
zhōng
jiān
niàn
shī
shòu
bǎi
nián
qiǎn
kōu
zhēn
xiàng
gǎn
dòng
lèi
xiàn
jiè
shī
duān
quán
yàn

译文

为何要参拜六祖呢?是为了认识自己本来的面目。那矗立在塔中的祖师,好像在问我见到了什么。可怜惠明和尚啊,他明白了万法就如同闪电般瞬息万变、虚幻不实。饮水便能自己知道水的味道,面对指示月亮就不再目眩。我本是修行之人,经过三世积累精练。中间有一念之差的迷失,所以遭受这一辈子的谴罚。我提起衣服恭敬地礼拜祖师的真容,心中感动,泪水像雨霰般落下。希望借助祖师锡杖端头的泉水,来洗净我这写过绮丽浮艳之语的砚台,也就是洗去我心中的尘俗杂念。

逐句剖析

"云何见祖师":为何要参拜六祖呢?

"要识本来面":是为了认识自己本来的面目。

"亭亭塔中人":那矗立在塔中的祖师,

# 塔: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作塔,不藏遗骨的则叫作支提。

"问我何所见":好像在问我见到了什么。

"可怜明上座":可怜惠明和尚啊,

# 明上座:指惠明和尚。,可怜:可爱,这里引申为羡慕之意。

"万法了一电":他明白了万法就如同闪电般瞬息万变、虚幻不实。

# 万法:一切事物。

"饮水既自知":饮水便能自己知道水的味道,

"指月无复眩":面对指示月亮就不再目眩。

"我本修行人":我本是修行之人,

"三世积精炼":经过三世积累精练。

# 炼:一作“练”。

"中间一念失":中间有一念之差的迷失,

"受此百年谴":所以遭受这一辈子的谴罚。

"抠衣礼真相":我提起衣服恭敬地礼拜祖师的真容,

# 抠衣:提起衣服。

"感动泪雨霰":心中感动,泪水像雨霰般落下。

# 雨霰:细雨和雪珠,在文中指诗人泪流满面的样子。

"借师锡端泉":希望借助祖师锡杖端头的泉水,

# 端泉:佛语,人天然具有的灵泉。

"洗我绮语砚":来洗净我这写过绮丽浮艳之语的砚台,也就是洗去我心中的尘俗杂念。

# 绮语:佛教十毒之一,多指花言巧语或啰唆虚妄等语,是为不真之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华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作于苏轼被贬南迁途中,拜谒南华寺时所写。南华寺是六祖惠能光大“南宗禅法”的圣地,寺内供奉着惠能的真身像。诗中通过与南华寺僧人的对话,展现了苏轼对佛法的深刻感悟和对修行的反思。这首诗风格沉郁而蕴藉,语言质朴却富有哲理。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自我反思和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时年59岁的苏轼,命运再次急转直下,再度遭受贬谪,被朝廷下令安置于惠州。在漫漫南迁的艰难路途上,苏轼途径曹溪,特意前往南华寺拜谒。南华寺声名远扬,乃六祖惠能大师弘扬光大禅宗之地,在此处禅宗思想得以蓬勃发展,影响深远。苏轼怀着对佛法的尊崇与对这片圣地的向往踏入南华寺,心中诸多感慨,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催生出了这首意蕴深远的《南华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塔中的六祖惠能塑像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情感,仿佛六祖在主动询问诗人的所见所感,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也营造出一种与祖师对话的神圣氛围,增添了诗歌的宗教神秘色彩。用典:“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使用了惠明和尚得六祖指点而悟道的典故。通过这一典故,诗人表达了对惠明能够悟道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借惠明的悟道来阐述自己对佛法“万法了一电”的理解,即世间万物在佛法的观照下,都如闪电般瞬间明了,是一种对佛法顿悟的形象表达,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直抒胸臆:“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是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忏悔。诗人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认为前世本是修行之人,因一念之差而落入尘世受苦的想法,直接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2.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以自问开篇,表达了对参拜祖师的初衷——寻找真正的自我。这种对“本来面目”的追求,体现了苏轼对人生本质的探索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认知。颔联诗人将六祖惠能比作塔中人,仿佛六祖在询问他对人生的感悟。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六祖的庄严形象,也引出了诗人对佛法的思考。颈联诗人羡慕惠明和尚能够得到六祖的指点,从而悟出大道。这里的“万法了一电”形象地表达了佛法的精妙和瞬间的顿悟,同时也暗示了这种领悟难以用语言表达。尾联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真谛:真正的领悟只能来自内心,如同饮水自知冷暖,而对佛法的指涉(指月)则不应被表象迷惑。这反映了苏轼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也隐含了对世俗的批判。后四句是诗人转向自身的反思。诗人自述自己本是修行之人,历经三世的精进修行,却因一念之差而陷入尘世的纷扰,遭受了种种磨难。这种自省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身失误的悔悟,也反映了他对佛法的虔诚。以虔诚之心礼拜六祖的真身像,感动得泪如雨下。这种情感的流露,体现了苏轼对佛法的敬畏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人希望借助六祖的智慧,如锡杖端的清泉,洗去自己在尘世中沾染的污浊和世俗的羁绊,回归内心的纯净与本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苏轼《醉落魄·忆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