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名则已勤":为名而役使自己已经很勤勉了,
"徇身则已媮":为身而徇私自己已经太懒惰了。
# 媮:苟且;怠惰。
"我诚愚且拙":我确实愚昧又笨拙,
"身名两无谋":对身名都没有什么谋划。
"始者学书判":起初学习文书判案,
# 学书判:指任签书风翔府书判。
"近亦知问囚":后来又去各县负责刑狱。
# 知问囚:苏轼一度被派去风翔府属县减决囚禁。
"但知今当为":我知道自己应当有所作为,
"敢问向所由":却不知所为何来。
"士方其未得":在一无所有的时候,
"惟以不得忧":只因为得不到而忧虑。
"既得又忧失":得到了又担心失去,
"此心浩难收":心情不免纷乱,难以收拾。
"譬如倦行客":好比疲倦的旅人,
"中路逢清流":在路途中遇到清澈的溪流。
"尘埃虽未脱":虽然无法解除疲劳,
"暂憩得一漱":却能暂时得到休闲。
# 漱:冲洗。
"我欲走南涧":我很想去南涧的书堂读书,
"春禽始嘤呦":听听春天鸟儿的鸣叫。
# 嘤呦:鸟叫声。
"鞅掌久不决":然而公事繁忙总是不能成行,
# 鞅掌:原意是无暇整理仪容,引申为公事忙碌。
"尔来已徂秋":转眼已经快到秋天了。
# 徂:到。
"桥山日月迫":因为绘皇帝修建陵墓,时间紧迫,
# 桥山:相传黄帝葬于桥山,因此以桥山代指皇帝的丧事,这一年宋仁宗死。
"府县烦差抽":府县都动用了大批民夫。
"王事谁敢愬":给朝廷办事谁敢抱怨呢?
"民劳吏宜羞":百姓劳苦官吏应该感到羞耻。
"中间罹旱暵":中间遭遇干旱,
# 暵:干热。
"欲学唤雨鸠":我很想祈祷上天降雨。
# 唤雨鸠:鸟名。即斑鸠。俗谓斑鸠呼啼能降雨,故名。
"千夫挽一木":千夫拉一根木头,
"十步八九休":走十步就要休息八九次。
"渭水涸无泥":渭水干涸没有泥,
"菑堰旋插修":沿岸的堤坝要挖土来修补。
# 菑堰:指渭河两岸以替石修筑的堤坝。
"对之食不饱":目睹这些都吃不下饭,
"余事更遑求":其他的事情更无暇顾及。
"近日秋雨足":近日秋雨充足,
"公余试新篘":公务之余试着酿造新酒。
# 篘:竹制的滤酒器具,此处代指酒。
"劬劳幸已过":经过紧张的劳累,
"朽钝不任锼":我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
"秋风迫吹帽":面今秋风吹起,
"西阜可纵游":西边的山丘可以尽情游玩。
"聊为一日乐":姑且享受一天的快乐,
"慰此百日愁":聊慰这无尽的烦忧。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是一首古体诗,同时它也是一首深刻自述心境与仕途感慨题材的诗。诗中详细介绍了苏轼从内心渴望隐逸生活,到踏入仕途后面对官场压力和束缚的心境变化。他描绘了自己在凤翔府任职时,虽怀抱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却常常被文书琐事所困,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他对官场生活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整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深刻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复杂情感,营造了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氛围。
2. 写作手法
对比:苏轼通过对比自己步入仕途前后的心境变化,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如“士方其未得,惟以不得忧。既得又忧失,此心浩难收”,深刻揭示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巧妙地借助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以倦行客遇清流的情景,比喻自己在仕途疲惫中偶遇片刻宁静与自由的心情;“我欲走南涧,春禽始嘤呦”则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杨褒早春》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江晦叔兼呈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