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向晚碧沉沉":日暮时分,湖光天色渐渐转成深碧色,
# 沉沉:水天渐渐转暗的样子。,向晚:将晚未晚。
"树影霞光重叠深":夕阳映照之下,秋树上的红叶与天上的霞光重叠交映,如火如荼。
"浸月冷波千顷练":夜幕降临,朗月升起,皎洁的月光侵入水中,辉映着深秋清冷的湖面,千顷波光如练,
# 练:白色的丝绢。,千顷:形容太湖水面宽广辽阔。一顷为十五亩。,浸月:弥漫的月色。
"苞霜新橘万株金":及至天色渐明,秋霜落下,湖畔万树新橘披着晶莹的霜花,化出一片金色。
# 苞:同“包”,裹之意。
"幸无案牍何妨醉":幸运的是公务不多,何妨到太湖上尽情一醉呢,
# 幸无案牍:幸好没有公事文书需要处理。案牍,指官署公文。
"纵有笙歌不废吟":虽可欣赏动听的音乐,但也代替不了吟诗抒怀的雅兴。
# 废:停止,放弃。,笙歌:吹笙唱歌,泛指奏乐唱歌。,纵:即使。
"十只画船何处宿":诗人与同游者乘着十只画船,
# 画船:指装饰华丽的游船。
"洞庭山脚太湖心":在太湖中心的洞庭山脚度过一夜。
# 洞庭山:指太湖中的洞庭西山。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此诗介绍了作者在黄昏至夜晚乘船游览太湖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傍晚到月夜的时间推移中太湖的壮丽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白居易首先刻画了向晚时分水天一色、树影霞光交织的朦胧美,随后又展示了月光下湖面波光粼粼、“万株金”橘树点缀岸边的热闹繁华景象。诗不仅体现了太湖夜景的优美迷人,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之美的喜爱以及远离政务纷扰后的轻松愉悦心境。此外,颈联通过表达诗人宁愿沉醉于美景而不愿被公务束缚的心志,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享受当下欢乐时光的态度。整体而言,《宿湖中》营造了一个既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意境,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描写不同时间段的树影和橘树,展现了光影交替的朦胧美与月光下橘子金黄饱满的繁华美之间的鲜明对比。前者以霞光交织的树影为特点,后者则强调了月光下橘子如灯火般温暖的视觉效果,两者共同构成了画面的丰富层次感。借景抒情:颈联通过表达诗人宁愿沉醉于美景而不愿被公务束缚的心志,借自然之美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享受当下欢乐时光的态度。这种方法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同时也加深了诗歌的主题意义。
3. 分段赏析
《宿湖中》首联描绘了向晚时分水天一色、幽静沉碧的美景,树影与霞光交错映照出深浅斑驳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朦胧的氛围。这里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颔联则随着夜幕降临,将视角转向月光洒落在湖面上的景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生动地描绘了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如同铺展的白练般美丽,同时岸边橘树在霜降后的金黄果实更增添了画面的色彩对比和视觉冲击力,这两句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推移,还暗示了宴乐的欢乐氛围逐渐升温,达到了高潮。颈联没有直接描述宴会的热闹场面,而是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美好的夜晚中宁愿忘却公文案牍的束缚,尽情享受美酒与诗歌的心志。“无案牍之劳形”,即便有笙歌相伴,诗人依然选择放声吟诗明志,这种表达既展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也透露出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尾联“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以宏大的场面描绘出宴乐的盛况,并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点题,表明这并非普通的泛舟游玩,而是欢宴未尽,暂宿湖上的狂欢之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限遐想空间,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既壮阔又温馨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此诗不仅是对太湖夜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表达了其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 这首诗颇具特色,紧扣太湖景色,逐一写来,虽景多而不乱。写景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全诗融写景、叙事为一体,处处有诗人的活动、性灵存在,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胸怀。
现代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王玲《白居易诗词》
上一篇:唐·乔知之《下山逢故夫》
下一篇:唐·王昌龄《送谭八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