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轩廊竹下房":在松树之下有轩廊,竹林之中有房屋,
"暖檐晴日满绳床":温暖的阳光洒在屋檐上,满满地照在那绳床上。
"净名居士经三卷":我就像净名居士(维摩诘)一样,认真研读着三卷佛经,
"荣启先生琴一张":又如同荣启先生那般,身边有一张琴相伴。
"老去齿衰嫌橘醋":年纪大了牙齿也变得衰弱,尝起橘子来都觉得太酸了,
"病来肺渴觉茶香":生病的时候感到肺部干渴,此时却更能品味出茶的香气。
"有时闲酌无人伴":有时候我悠闲地独自饮酒,却没有友人在身边陪伴,
"独自腾腾入醉乡":我独自逍遥自在,在微醺中渐渐进入那醉意朦胧的境界。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开篇“松下轩廊竹下房,暖檐晴日满绳床”,描绘了松树、轩廊、竹子、晴日等景象,营造出宁静温暖的氛围,借此抒发自己在东院生活的闲适之情。用典:“净名居士经三卷,荣启先生琴一张”中,“净名居士”即维摩诘,“荣启先生”是春秋隐士,诗人以他们自比,表明自己读书抚琴的高雅志趣和淡泊心境。细节描写:“老去齿衰嫌橘醋,病来肺渴觉茶香”通过“嫌橘醋”“觉茶香”这些生活细节,细腻地表现出自己年老生病时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感受,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直抒胸臆:“有时闲酌无人伴,独自腾腾入醉乡”直接表明自己有时独自饮酒,虽无人相伴,但也能沉醉其中,直白地表达出一种悠闲又略带孤独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白居易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温暖的东院图景。“松下轩廊竹下房”,诗人点明自己所处之地,轩廊在松树之下,房屋于翠竹之旁。松与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高洁、坚韧的象征。它们环绕着轩廊与房屋,不仅营造出清幽雅致的居住环境,更暗示了诗人内心对这种品质的追求与向往。“暖檐晴日满绳床”,温暖的阳光铺满了屋檐,也洒在绳床上。“暖”和“晴”两个字,营造出一种惬意、舒适的氛围。诗人静静地坐在绳床上,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画面充满了闲适之感,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此时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为全诗奠定了悠然自得的基调。颔联诗人运用了两个典故。“净名居士”即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大乘佛教居士,他智慧超群,精通佛法。“净名居士经三卷”,表明诗人沉浸于研读佛经之中,从佛法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智慧的启迪,体现出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荣启先生”是春秋时期的隐士,据说他非常乐观豁达。“荣启先生琴一张”,则描绘出诗人以琴相伴的生活状态,如同荣启先生一般,在琴音中陶冶情操,享受精神上的富足。这两句诗,借古喻今,通过对净名居士和荣启先生的提及,展现出诗人高雅的志趣和淡泊名利的心境,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颈联诗人自身的生活细节入手,展现出岁月流逝带来的身体变化以及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感知。“老去齿衰嫌橘醋”,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牙齿逐渐变得衰弱,品尝橘子时都觉得酸涩难耐。一个“嫌”字,生动地表现出身体衰老给诗人带来的不适。“病来肺渴觉茶香”,当诗人患病,肺中干渴时,却能从茶的清香中获得慰藉。此时,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了缓解身体不适、给予心灵滋养的良伴。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将衰老患病的无奈与从茶香中寻得的慰藉相对照,在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致体验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尾联诗人回归到当下的生活场景。“有时闲酌无人伴”,诗人有时会悠闲地独自饮酒,却没有友人相伴。这种独处的情境,在常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寂寞,但对于诗人而言,却别有一番滋味。“独自腾腾入醉乡”,诗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微醺中悠然自得,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醉乡”境界。“腾腾”二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沉醉其中、逍遥自在的状态。这两句诗,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另一方面更展现出他安于孤独、享受独处的旷达情怀,使整首诗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超脱。
上一篇:唐·施肩吾《杂曲歌辞·少年行》
下一篇:唐·黄麟《郡中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