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ào
·
·
qiū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2
sài
xià
qiū
lái
fēng
jǐng
héng
yáng
yàn
liú
miàn
biān
shēng
lián
jiǎo
qiān
zhàng
cháng
yān
luò
chéng
zhuó
jiǔ
bēi
jiā
wàn
yān
rán
wèi
guī
qiāng
guǎn
yōu
yōu
shuāng
mǎn
rén
mèi
jiāng
jūn
bái
zhēng
lèi

译文

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特有的声音连同军中号角声一同响起,层峦叠嶂里。长烟苍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情,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远处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逐句剖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

#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

#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四面边声连角起":四周边塞特有的声音连同军中号角声一同响起,

#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里":层峦叠嶂里。

# 千嶂: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长烟落日孤城闭":长烟苍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情,

# 浊酒:混浊的酒。

"燕然未勒归无计":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

#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羌管悠悠霜满地":远处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 霜满地:比喻夜深寒重。,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羌管:羌笛,一种乐器。

"人不寐":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

# 人不寐:征人夜深不能入睡。 寐,睡。

"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 征夫:出征的士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词。全篇以质朴凝练的笔触构建意境:上阕以苍劲的笔力勾勒出边关特有的空阔荒寒,通过“塞下秋来”“衡阳雁去”等意象组合,凝练勾勒出边塞特有的苍茫寂寥;下阕着重刻画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世界,“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等语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归乡不得的惆怅熔铸一体。既展现戍边将士顶风冒雪的坚韧品格,又流露其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塑造出兼具英勇气概与人性温度的边塞士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1040—1043),范仲淹奉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主政西北期间,他秉持刚柔并济的治军理念:一方面厉行军纪、赏罚分明,另一方面体恤士卒、关怀备至,其威望令西夏闻风丧胆,甚至流传着“腹中有数万甲兵”的民谚。正是在这段戎马倥偬的岁月里,词人将亲历边关的所见所感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浸透着家国情怀的《渔家傲·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号角声”,是词人所听到的声音。“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这些则都是词人眼前所见到的景象,把这些所见所闻的景象和声音串联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用典:“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这个典故出自《封燕然山铭》,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率领军队北伐匈奴,大获全胜,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撰写铭文,赞颂汉朝的威德。在这里强调还没有获得胜利,以至于归期不知。从侧面表达出思乡的情绪。对比:“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和“万里”这两个数字进行对比,也就是说,就算喝一杯浊酒,也无法消除浓重的思乡之愁,用语雄浑,颇有力度。渲染:“羌管悠悠霜满地”词人用“悠悠”的羌管声与满地的浓霜渲染出一股悲凉气氛,表达了将士们思乡之情以及不能回乡的凄凉悲壮。直抒胸臆:“燕然未勒归无计”下片直接说出自己没有获得胜利,以至于不知归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借景抒情:“羌管悠悠霜满地”词人用“悠悠”的羌管声与满地的浓霜的情景,抒发了将士们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其中“塞下”点明了词人当时所在的延州地区,点出了地理方位。“秋来”则明确了时间是秋季,点明时节。“风景异”三个字,是对延州秋季景色的一个总体性概括,写出了这里的风光与内地大不相同的特点。范仲淹本是苏州人,对于边塞地区季节的变换,远比北方人更为敏感。所以,他用一个“异”字来概括这种差异,其中还蕴含着几分惊异的意味。“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到秋季,北方的雁群就会飞往南方温暖的地方躲避寒冷。“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群到了秋天,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南方展翅高飞,丝毫没有留恋的意思。这一描写其实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时,寒风凛冽、满目凄凉的景象。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地区秋天荒凉的景象,全都被这“无留意”三个字涵盖其中了,可见这简单的三个字蕴含着极强的表现力,笔力刚健有力。接下来描写的是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是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而响起的,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凉氛围,这种氛围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前一句描写的是延州周围的环境,它被层层山岭环绕着;后一句则与对西夏的军事斗争相关联。“长烟落日”这四个字,很容易让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动地描绘出了塞外特有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接着加上“孤城闭”三个字,整个气象就完全不同了。“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些都是词人眼前所见到的景象;“边声”“号角声”,则是词人所听到的声音。把这些所见所闻的景象和声音串联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琢磨的是“孤城闭”三个字,它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宋朝当时不利的军事形势。自从宋朝建立之后,就一直推行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强控制,将禁军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而在边疆地区却长期疏于警戒,军事防备松懈。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朝朝廷调集军队,扬言要讨伐西夏,但是却仓促行事,将领不了解士兵,士兵也不熟悉作战,所以每次作战都以失败告终。范仲淹被调任到延州后,一方面大力加强军队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延州周围修筑防御工事,一直处于防守状态,不敢轻易出兵作战,延州的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是从整个形势来看,延州仍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所以说“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态势,体现出宋朝守军的兵力十分薄弱。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山就关闭,这表现出形势的严峻性。这一句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下阕开篇“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他身负重任,防守着这座危险的城池,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一杯”和“万里”这两个数字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就是说,就算喝一杯浊酒,也无法消除浓重的思乡之愁,这种表达雄浑有力。这种思乡之情是因为“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的。“燕然未勒”这个典故出自《封燕然山铭》,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率领军队北伐匈奴,大获全胜,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撰写铭文,赞颂汉朝的威德,这就是所谓的“勒石燕然”,这里的“勒”是雕刻的意思。“羌管悠悠霜满地”,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象,在时间上承接了前面的“长烟落日”。“人不寐”,进一步补充说明前面的内容,表达出词人自己整夜都没有入睡,在庭院中徘徊。“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词人自己联想到出征的士兵,从而收束全词。总的来说,下阕的抒情,将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以实现、报国无门的感慨以及担忧国家命运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边塞题材的《渔家傲·秋思》既展现了守边将领的豪迈气魄与戍边士兵的艰辛生活,也隐含着对北宋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委婉批评。作品中交织着深沉的爱国热忱、浓郁的思乡之情,以及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复杂心绪。这种矛盾情感主要通过词人对边塞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氛围的精心营造,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来。通读全词,可以感受到其意境雄浑苍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品如实反映了作者亲历边关的生活场景,既展现了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也传达了戍边将士们的共同情感。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整首词读来格外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 诗以穷工,惟词亦然,“玉阶献寿”之语,不及“穷塞主”多矣。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

# 小令中调有排荡之势者,吴彦高之“南朝千古伤心事”,范希文之“塞下秋来风景异”是也。于此足悟偷声变律之妙。

明沈谦《填词杂说》

# 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若欧词止于谀耳,何所感耶。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 范希文《渔家傲》边愁云,词旨苍凉,多道边镇之苦。欧阳永叔每呼为穷塞主,诗非穷不工,乃于词亦云。

清冯金伯《词苑粹编》卷四引《古今词话》

# 一幅绝塞图,已包括于“长烟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境。

清先著、程洪《词洁》

# 《东轩笔录》云:范希文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苦。永叔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守平凉,永叔亦作渔家词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且谓曰:“此真元帅事也。”沈际飞曰: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按:文正当西夏坐大,因自请出镇以制之。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者也。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仲淹久任边帅,防御西夏元昊。羌人至乎为“龙图老子”而不名,范时官龙图阁学士也。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相传欧阳修见此词,戏呼为“穷塞主”。及王素出守平凉,欧亦作《渔家傲》送之。其末句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后人有谓范词可使人主知边庭之苦,欧词止于阿谀人主耳。此论甚正,然范词乃自抒己情,欧词乃送人出征,用意自然不同也。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 此首,公守边日作。起叙塞下秋景之异,雁去而人不得去,语已凄然。“四面”三句,实写塞下景象,苍茫无际,令人百感交集。千嶂落日,孤城自闭,其气魄之大,正与“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妙。加之边声四起,征人闻之,愈难为怀。换头抒情,深叹征战无功,有家难归。“羌管”一句,点出入夜景色,霜华满地,严寒透骨,此时情况,较黄昏日落之时,尤为凄悲。末句,直道将军与三军之愁苦,大笔凝重而沉痛。惟士气如此,何以克敌制胜?故欧公讥为“穷塞主”也。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下一篇: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