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líng
·
·
hán
chán
qiè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2
hán
chán
qiè
duì
cháng
tíng
wǎn
zhòu
chū
xiē
mén
zhàng
yǐn
liú
liàn
chù
lán
zhōu
cuī
zhí
shǒu
xiāng
kàn
lèi
yǎn
jìng
níng
niàn
qiān
yān
ǎi
chén
chén
chǔ
tiān
kuò
duō
qíng
shāng
bié
gèng
kān
lěng
luò
qīng
qiū
jié
jīn
xiāo
jiǔ
xǐng
chù
yáng
liǔ
àn
xiǎo
fēng
cán
yuè
jīng
nián
yīng
shì
liáng
chén
hǎo
jǐng
shè
biàn
便
zòng
yǒu
qiān
zhǒng
fēng
qíng
gèng
rén
shuō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迢迢,一片烟波,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哪能承受,凄凉清冷的深秋时节!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逐句剖析

"寒蝉凄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

# 凄切:凄凉急促。

"对长亭晚":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

#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骤雨初歇":骤雨刚停。

#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帐饮无绪":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 无绪:没有情绪。,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留恋处":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 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兰舟催发":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执手相看泪眼":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

"竟无语凝噎":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念去去":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

#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千里烟波":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暮霭沉沉楚天阔:暮霭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暮霭:傍晚的云雾。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沉沉:即“沈沈”,深厚的样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

"更那堪":更哪能承受,

# 那堪:哪能承受,怎能经受。那,同“哪”。,更:一作“待”。

"冷落清秋节":凄凉清冷的深秋时节!

"今宵酒醒何处":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 今宵:今夜。

"杨柳岸":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晓风残月":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此去经年":这一去长年相别,

# 经年:年复一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 良辰好景:一作“良辰美景”。

"便纵有千种风情":即使有满腹的情意,

# 风情:风采、情怀。亦指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纵:即使。

"更与何人说":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 更:一作“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上片,柳永以细腻笔触,生动勾勒出情人离别的场景,深切抒发了那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下片则着重描摹想象中别后的凄苦情状,令人感同身受。全词遣词造句精妙,毫无雕琢痕迹,写景直白却满含生机,将离别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起承转合间,尽显优雅从容之态,情景交融,情感深沉浓郁。词人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此外,该词在章法上大胆创新,不拘一格且变化多端,使得情感表达与声韵节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首词成为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亦是柳词与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所写。柳永因所作之词忤逆仁宗心意,仕途之路自此坎坷。这般失意忧愤之下,他心中满是怅惘,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之中,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饱含深情为恋人所写,以寄寓那份难舍的离别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一首写离别的词。柳永以质朴直白之笔绘景,却让景致跃然纸上,生动鲜活。离别场面的刻画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词中情景交融,情感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缱绻真情与万般不舍,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读来令人动容,尽显婉约词之精妙。

2. 写作手法

白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以白描手法刻画临别时的情态,语言简练而情感浓烈,细节真实感人情景交融: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哀景,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离别的伤感基调。“杨柳岸,晓风残月”亦是典型,借杨柳、晓风、残月之景,烘托出词人别后的落寞与愁苦,景中含情,情由景生。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离别场景,“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将两人在京城门外饯行,难分难舍却又不得不分别的情景刻画得真实可感。下片则多为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词人对别后漂泊途中的想象,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与情感深度。

3. 分段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细腻描绘了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尽显柳永高超的作词技艺。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词人匠心独运,并非单纯客观地铺陈自然景致,而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巧妙暗寓别意。时节正值秋季,景致已然萧瑟;又逢天色向晚,暮色愈发阴沉;骤雨刚刚停歇,寒蝉便开始凄切哀鸣。词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处处弥漫着凄凉之感。其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为一、二、一,节奏极为顿挫吞咽,恰似哽咽之声,将这种凄凉况味传达得精准而深切。这般景语,句句皆为情语,为全词奠定了哀伤悲戚的基调。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为汴京城外的长亭,节序则约在农历七月,《礼记・月令》有云:“孟秋之月,寒蝉鸣。”这三句景色铺叙,亦为后文“无绪”与“催发”埋下伏笔。“都门帐饮”,典出江淹《别赋》中“帐饮东都,送客金谷”,描绘出恋人于都门外长亭设酒筵为词人送别的场景。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却意兴阑珊,满心思绪皆萦绕在恋人身上,由此可见其不舍之情。紧接着“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纯用写实之笔,却生动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恋人之间浓得化不开的眷恋深情,另一边却是船家声声催促启程,这般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将现实的无情与词人内心的痛苦展露无遗。相较于林逋《相思令》中“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仅暗示船将启航、情人难舍,以及刘克庄《长相思》里“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更为明显却仍未脱前人窠臼,柳永此处“兰舟催发”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看似直白,实则笔力千钧,更有力地推动了感情的深化。于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千古名句顺势而出。语言质朴通俗,却饱含深挚情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情人紧紧执手、泪眼相对,悲痛眷恋却又无可奈何的模样,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堪称白描手法的典范,真可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则巧妙过渡到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黯淡的心情宛如浓重墨彩,给天容水色都染上了哀伤的阴影。一个“念”字,明确告知读者接下来所写景物皆为想象。“去去”二字,叠用之下更显意味深长,蕴含着词人不愿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无限凄楚。一旦兰舟启航,便会渐行渐远,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最终漂泊至广阔无垠的南方。这寥寥数语,将离愁之深、别恨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词的结构来看,此句恰似一座桥梁,由上阕的实写自然转向下阕的虚写,承上启下,衔接极为巧妙。下阕柳永将笔触聚焦于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境,进一步展现其词作的深邃魅力。“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人巧妙地宕开一笔,将自身此刻因离别而生的感伤,赋予了更为普遍的意义。此句意即,古往今来,但凡重情重义之人,皆会因离别而黯然神伤。“自古”二字,宛如一把钥匙,将个人经历的个别特殊现象,拓展为世间普遍存在的广泛现象,极大地拓宽了词作的内涵与境界,使这份离情别绪超脱了个体局限,引发了更广泛的情感共鸣。然而,柳永并未就此止步,紧接着一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奇峰突起,将情感的浓度陡然提升。此句着重强调,相较于常人,乃至古人,自己在这冷落萧瑟的清秋时节面临离别,所承受的痛苦更为深重。秋季本就易引发人们内心的愁绪,而在这样的时节遭遇离别,无疑是雪上加霜,词人内心的凄苦之情愈发浓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千古绝唱,此句精妙之处在于以景写情,真正达到了“景语即情语”的至高境界。“柳”与“留”谐音,自古以来,柳树便与离别紧密相连,此处借柳表达出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离情;晓风轻拂,带来丝丝寒意,恰似别后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寒;而那残缺不全的月亮,更是象征着此后两人难以团圆的无奈与悲哀。这寥寥数语,通过对杨柳、晓风、残月等景物的细腻描绘,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又令人动容的意境,无怪乎此句备受后人赞誉,成为词中的经典名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进一步深入推想离别之后的惨淡心境。词人设想,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即便有良辰美景,于自己而言也不过是形同虚设。因为心爱的人已不在身边,无人与之共享这美好的景致;退一步讲,即便面对美景能心生感触,可满心的情思又能向谁倾诉呢?至此,词人的思念之情与伤感之意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同时也含蓄地传达出彼此对对方深深的关切之情。结句以问句形式呈现,犹如一记重锤,将情感的表达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词的感染力愈发强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那无法排遣的痛苦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雨霖铃·寒蝉凄切》紧扣“伤离别”精心构思。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几笔勾勒出暮秋雨后的凄清环境,渲染离情,奠定哀伤基调。离别时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腻描绘情态,将恋人难舍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别后想象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深入刻画心理,尽显孤独痛苦。柳永创作时巧妙运用前后照应与虚实相生之法,上片实写为下片虚设伏笔,下片想象深化上片离情,层层深入,情景交融。全词读来行云流水,虽起伏跌宕却不着痕迹。词风因真情流露而伤感低沉,却生动展现出词人抑郁心境与失爱之痛,令古往今来饱受离别之苦者,皆能产生强烈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外,晓风残月。”与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尤胜。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明末清初沈谦《填词杂说》

# 送别词清和朗畅,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柳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清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 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 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现代中国当代词学家、文史学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引俞文豹《吹剑录》

#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清刘熙载《艺概·词概》

# 不知万顷波涛,来自万里,吞天浴日,古豪杰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明俞彦《爰园词话》

# 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清沈谦《填词杂说》

# 人论词,动称辛、柳,……耆卿词以“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佳,非是则淫以亵矣。此不可不辨。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下一篇: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