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凄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
# 凄切:凄凉急促。
"对长亭晚":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
#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骤雨初歇":骤雨刚停。
#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帐饮无绪":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 无绪:没有情绪。,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留恋处":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 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兰舟催发":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执手相看泪眼":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
"竟无语凝噎":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念去去":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
#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千里烟波":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暮霭沉沉楚天阔:暮霭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暮霭:傍晚的云雾。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沉沉:即“沈沈”,深厚的样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
"更那堪":更哪能承受,
# 那堪:哪能承受,怎能经受。那,同“哪”。,更:一作“待”。
"冷落清秋节":凄凉清冷的深秋时节!
"今宵酒醒何处":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 今宵:今夜。
"杨柳岸":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晓风残月":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此去经年":这一去长年相别,
# 经年:年复一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 良辰好景:一作“良辰美景”。
"便纵有千种风情":即使有满腹的情意,
# 风情:风采、情怀。亦指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纵:即使。
"更与何人说":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 更:一作“待”。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一首写离别的词。柳永以质朴直白之笔绘景,却让景致跃然纸上,生动鲜活。离别场面的刻画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词中情景交融,情感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缱绻真情与万般不舍,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读来令人动容,尽显婉约词之精妙。
2. 写作手法
白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以白描手法刻画临别时的情态,语言简练而情感浓烈,细节真实感人情景交融: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哀景,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离别的伤感基调。“杨柳岸,晓风残月”亦是典型,借杨柳、晓风、残月之景,烘托出词人别后的落寞与愁苦,景中含情,情由景生。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离别场景,“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将两人在京城门外饯行,难分难舍却又不得不分别的情景刻画得真实可感。下片则多为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词人对别后漂泊途中的想象,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与情感深度。
3. 分段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细腻描绘了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尽显柳永高超的作词技艺。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词人匠心独运,并非单纯客观地铺陈自然景致,而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巧妙暗寓别意。时节正值秋季,景致已然萧瑟;又逢天色向晚,暮色愈发阴沉;骤雨刚刚停歇,寒蝉便开始凄切哀鸣。词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处处弥漫着凄凉之感。其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为一、二、一,节奏极为顿挫吞咽,恰似哽咽之声,将这种凄凉况味传达得精准而深切。这般景语,句句皆为情语,为全词奠定了哀伤悲戚的基调。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为汴京城外的长亭,节序则约在农历七月,《礼记・月令》有云:“孟秋之月,寒蝉鸣。”这三句景色铺叙,亦为后文“无绪”与“催发”埋下伏笔。“都门帐饮”,典出江淹《别赋》中“帐饮东都,送客金谷”,描绘出恋人于都门外长亭设酒筵为词人送别的场景。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却意兴阑珊,满心思绪皆萦绕在恋人身上,由此可见其不舍之情。紧接着“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纯用写实之笔,却生动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恋人之间浓得化不开的眷恋深情,另一边却是船家声声催促启程,这般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将现实的无情与词人内心的痛苦展露无遗。相较于林逋《相思令》中“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仅暗示船将启航、情人难舍,以及刘克庄《长相思》里“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更为明显却仍未脱前人窠臼,柳永此处“兰舟催发”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看似直白,实则笔力千钧,更有力地推动了感情的深化。于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千古名句顺势而出。语言质朴通俗,却饱含深挚情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情人紧紧执手、泪眼相对,悲痛眷恋却又无可奈何的模样,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堪称白描手法的典范,真可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则巧妙过渡到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黯淡的心情宛如浓重墨彩,给天容水色都染上了哀伤的阴影。一个“念”字,明确告知读者接下来所写景物皆为想象。“去去”二字,叠用之下更显意味深长,蕴含着词人不愿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无限凄楚。一旦兰舟启航,便会渐行渐远,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最终漂泊至广阔无垠的南方。这寥寥数语,将离愁之深、别恨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词的结构来看,此句恰似一座桥梁,由上阕的实写自然转向下阕的虚写,承上启下,衔接极为巧妙。下阕柳永将笔触聚焦于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境,进一步展现其词作的深邃魅力。“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人巧妙地宕开一笔,将自身此刻因离别而生的感伤,赋予了更为普遍的意义。此句意即,古往今来,但凡重情重义之人,皆会因离别而黯然神伤。“自古”二字,宛如一把钥匙,将个人经历的个别特殊现象,拓展为世间普遍存在的广泛现象,极大地拓宽了词作的内涵与境界,使这份离情别绪超脱了个体局限,引发了更广泛的情感共鸣。然而,柳永并未就此止步,紧接着一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奇峰突起,将情感的浓度陡然提升。此句着重强调,相较于常人,乃至古人,自己在这冷落萧瑟的清秋时节面临离别,所承受的痛苦更为深重。秋季本就易引发人们内心的愁绪,而在这样的时节遭遇离别,无疑是雪上加霜,词人内心的凄苦之情愈发浓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千古绝唱,此句精妙之处在于以景写情,真正达到了“景语即情语”的至高境界。“柳”与“留”谐音,自古以来,柳树便与离别紧密相连,此处借柳表达出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离情;晓风轻拂,带来丝丝寒意,恰似别后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寒;而那残缺不全的月亮,更是象征着此后两人难以团圆的无奈与悲哀。这寥寥数语,通过对杨柳、晓风、残月等景物的细腻描绘,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又令人动容的意境,无怪乎此句备受后人赞誉,成为词中的经典名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进一步深入推想离别之后的惨淡心境。词人设想,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即便有良辰美景,于自己而言也不过是形同虚设。因为心爱的人已不在身边,无人与之共享这美好的景致;退一步讲,即便面对美景能心生感触,可满心的情思又能向谁倾诉呢?至此,词人的思念之情与伤感之意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同时也含蓄地传达出彼此对对方深深的关切之情。结句以问句形式呈现,犹如一记重锤,将情感的表达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词的感染力愈发强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那无法排遣的痛苦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雨霖铃·寒蝉凄切》紧扣“伤离别”精心构思。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几笔勾勒出暮秋雨后的凄清环境,渲染离情,奠定哀伤基调。离别时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腻描绘情态,将恋人难舍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别后想象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深入刻画心理,尽显孤独痛苦。柳永创作时巧妙运用前后照应与虚实相生之法,上片实写为下片虚设伏笔,下片想象深化上片离情,层层深入,情景交融。全词读来行云流水,虽起伏跌宕却不着痕迹。词风因真情流露而伤感低沉,却生动展现出词人抑郁心境与失爱之痛,令古往今来饱受离别之苦者,皆能产生强烈共鸣。
# “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外,晓风残月。”与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尤胜。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明末清初沈谦《填词杂说》
# 送别词清和朗畅,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柳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清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 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 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现代中国当代词学家、文史学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引俞文豹《吹剑录》
#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清刘熙载《艺概·词概》
# 不知万顷波涛,来自万里,吞天浴日,古豪杰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明俞彦《爰园词话》
# 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清沈谦《填词杂说》
# 人论词,动称辛、柳,……耆卿词以“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佳,非是则淫以亵矣。此不可不辨。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下一篇: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