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问无遗力":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
#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遗:保留,存留。,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少壮工夫老始成":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 始:才。,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少壮:青少年时代。
"纸上得来终觉浅":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
#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觉:觉得。,终:到底,毕竟。,纸:书本。
"绝知此事要躬行":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
# 躬行:亲身实践。行:实践。,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和教子诗。这首诗展现了古人做学问的态度,写出了对古人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告诫儿子做学问要全力以赴、不畏艰难,更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借此表达希望儿子在求学路上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殷切期望。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首句“古人学问无遗力”直接点明主题,“无遗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古人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做学问的艰辛与专注。这种开篇方式简洁有力,迅速切入核心,强调古人学习全力以赴的态度,毫不拐弯抹角。
3. 分段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首句,诗人开篇提及古人做学问的状态,“无遗力”精准地展现出古人在追求学问时那种全力以赴、勤奋不懈的模样为后文强调学习的态度和实践的重要性埋下伏笔。《冬夜读书示子聿》第二句承接首句,进一步阐述古人做学问的漫长历程。“少壮”和“老”形成强烈的时间反差,凸显出做学问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年少时就投入大量精力,历经岁月磨砺,到老年才可能有所建树。诗人借此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要知晓学问积累是个持续的过程,得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后文论述实践重要性做了铺垫,强调了前期知识积累过程的重要性。《冬夜读书示子聿》第三句,诗人切入书本知识与实践关系的探讨。“纸上得来”明确指的是从书本获取的间接经验,而“终觉浅”直白地表明这类知识存在局限性。此句打破人们对书本知识的过度依赖,引导读者思索真正掌握知识的途径,与下句形成对比,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为后文引出“要躬行”观点做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末句作为全诗核心,集中体现诗人教育思想。“绝知此事”意味着要透彻理解事物,而方法就是“躬行”,即亲身实践。按照文段解读,“躬行”一方面涵盖学习过程中的身体力行,像“口到、手到、心到”;另一方面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诗人着重强调,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实际本领,领悟知识精髓。这从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关系出发,深刻阐明实践的重要性,既是对儿子的劝勉,也是对所有读者的启示,告诫大家学习生活中不能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要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知识。
4. 作品点评
全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向读者传递出做学问需秉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态度。真正有学问之人,既要有扎实的书本知识储备,更需具备实践精神。诗人借鉴古人在学习与求知上竭尽全力的经验展开论述,劝诫儿子:若想老有所成,一要珍惜青春时光,趁年少力强时勤奋用功,二要不仅满足于书本知识,更重视亲身实践。此诗饱含着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彰显出其深刻的教育理念:应珍视光阴,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且持之以恒,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拘泥于书本、读死书。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极质直却自情至。
明杨慎《升庵诗话》
下一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