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méi
·
·
hóng
ǒu
xiāng
cán
diàn
qiū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2
hóng
ǒu
xiāng
cán
diàn
qiū
qīng
jiě
luó
cháng
shàng
lán
zhōu
yún
zhōng
shuí
jǐn
shū
lái
yàn
huí
shí
yuè
mǎn
西
lóu
huā
piāo
líng
shuǐ
liú
zhǒng
xiāng
liǎng
chù
xián
chóu
qíng
xiāo
chú
cái
xià
méi
tóu
què
shàng
xīn
tóu

译文

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轻轻地提起罗裙,独自登上小船。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大雁排成“人”字或“一”字飞回的时候,月光洒满了西楼。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这相思之情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逐句剖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 玉簟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红藕:红色的荷花。

"轻解罗裳":轻轻地提起罗裙,

# 罗裳:犹罗裙。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轻解:轻轻地提起。

"独上兰舟":独自登上小船。

# 兰舟:船的美称。《述异记》卷下谓:“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云中谁寄锦书来":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

# 锦书:书信的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窦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共八百四十字。”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雁字回时":大雁排成“人”字或“一”字飞回的时候,

#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月光洒满了西楼。

#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

# 飘零:凋谢,凋零。

"一种相思":一种离别的相思,

# 一种相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两处闲愁":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 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这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 无计:没有办法。

"才下眉头":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

# 才下眉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却上心头":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词中,清秋之际,词人独泛兰舟,试图驱散离愁,西楼望月时,望着雁群南飞,满心期待书信却终是落空。她以花自飘零、水自东流作比,将两地相思化为无尽怅惘,倾诉相思无法排解的无奈,字里行间饱含对爱人的深切眷恋,也生动展现出初婚少妇纯真炽热的情思。此词语言质朴,未作过多雕琢,却凭借女性独有的细腻笔触,以不落窠臼的构思,将婉约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营造出清新幽美的意境,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应作于婚后不久。关于其创作背景,元人伊世珍《琅嬛记》引《外传》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但现代学者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提出质疑:“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载,她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嫁与赵明诚。婚后不久,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受牵连,李清照也因此被迫离京返乡,与丈夫时有分离。这首《一剪梅》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也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该词通过描写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秋日景象和独处时光,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孤独寂寞之情,展现了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中通过“红藕香残”“玉簟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等景色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衬托出词人的孤独闲愁以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凋零、竹席生凉,不仅点明了秋季,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上阕借“红藕香残”“玉簟秋凉”等秋景,既点明时令,又渲染孤寂氛围,将自然之秋与内心之愁相融合;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然景象,暗喻人生聚散无常,景中含情,情因景生。直抒胸臆:下阕“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夫妻双方因离别产生的共鸣之愁,突破个人愁绪局限,体现感情的平等深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则直白展现相思的缠绵难遣,将抽象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情绪流动。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短短七字,便将荷花凋零、竹席沁凉的秋日景象娓娓道来,尽显空灵悠远之韵。此句意义深远,既点明萧索秋时,又渲染出清冷氛围,为词人内心的孤寂愁绪作了极佳的衬托。“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记录了词人白天的活动,她褪去华丽衣裙,身着便装,独自驾舟出游。那轻柔的动作,仿佛藏着少女的羞涩与谨慎。曾几何时,她或许与丈夫一同泛舟,共享美好时光,如今却只剩她一人摇桨,丈夫迟迟未归,往日的恩爱与如今的形单影只形成鲜明对比,怎能不让她愁绪万千。“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直白地吐露了词人对丈夫的深切挂念,盼信的急切心情,恰似“家书抵万金”般强烈。“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将她思念丈夫的迫切心绪,化作一幅生动的画面——她望着归雁,满心期待书信,直至月光洒满西楼。词人借用鸿雁传书的古老传说,描绘出一幅月光满楼的唯美夜景,然而,在这美好的表象之下,是她饱含相思的泪水。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眼前的落花随水自在漂流,看似只是自然景象的描写,实则暗含着李清照对自己红颜渐逝的感慨,更饱含着她对丈夫不能与自己共度青春岁月的惋惜与伤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人从自身的相思之情,联想到丈夫的心境,这份跨越距离的心有灵犀,正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却无法相见的无奈体现。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将相思的缠绵悱恻展现得淋漓尽致。那萦绕心头的愁绪,刚从眉间消散,却又瞬间涌上心间,“才下”与“却上”的巧妙转折,细腻地描绘出词人情绪的快速转变,打破了表面的平静,将她独守空闺的孤独寂寞,以及那无尽的相思愁苦,生动且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自然融合。词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含蓄的表达,使景物带有情感色彩,既描绘了外在的景致,又含蓄地流露出心境。全词情景交融,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明杨慎批点杨金本《草堂诗余》卷三

# 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

# 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种上眉头。评语: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

明吴从先《草堂诗余隽》卷五眉批

# 时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调。是元人乐府妙句。关、郑、白、马诸君,固效颦耳。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二

#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 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茅暎《词的》卷三

# 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卷尾略无题识,仅有点定两字耳。录具于左:“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右调《一剪梅》。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引《才妇录》

# “楼”字上不必增“西”字。刘伯温“雁短人遥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

# 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 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为善。刘后村换头亦用平字,于调未叶。若“云中谁寄锦书来”,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来”字、“除“字,不必用韵,似俱出韵。但“雁字回时月满楼”,“楼”字上失一“西”字。刘青田“雁短人遥可奈何”,“楼”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词家复就单调,别名“剪半”。将法曲之被管弦者,渐不可究诘矣。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

# “月满楼”,或作“月满西楼”。不知此调与他词异。如“裳”“思”“来”“除”等字,皆不用韵,原与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调。何必强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凑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别体在也。

清万树《词律》卷九

# 此《一剪梅》,变体也。前段第五句原本无“西”字,后人所增。旧谱谓脱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阁宋词》,此阕载入《惜香乐府》,恐误。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十九

# 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

# 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

# 玉梅词隐云,易安精研宫律,所以何至出韵。周美成倚声传家,为南北宋关键,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韵,讵皆出韵耶?窃谓《一剪梅》调当以第四句不用韵一体为最早,晚近作者,好为靡靡之音,徒事和畅,乃添入此叶耳。

清况周颐《〈漱玉词〉笺》

#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翁卷《乡村四月》

下一篇: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