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jiāng
xiǎo
chū
mén
yíng
liáng
yǒu
gǎ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2
sān
wàn
dōng
hǎi
qiān
rèn
yuè
shàng
tiān
mín
lèi
jìn
chén
nán
wàng
wáng
shī
yòu
nián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逐句剖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五千仞岳上摩天":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南望:远眺南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为宋代诗人陆游所作的七言绝句。诗的开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以夸张之笔,一横一纵勾勒出北方中原壮丽山河之景。而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突转,描绘出沦陷区百姓在金兵铁蹄下的悲惨生活与对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殷切盼望。诗人以“望”字为眼,借景抒情又直抒胸臆,将希望、失望又不绝望的复杂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凝聚了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秋,时年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四年的陆游,虽过着村居生活,内心却难平。彼时南宋时期,金兵侵占中原,诗人作诗时,中原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余载。爱国心切的陆游,于山阴乡下心系中原大好河山与百姓,盼宋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初秋暑气仍盛,热闷加之心中忧思,令他难以入眠。将晓之时,他步出篱门散热,满心怅然,遂写下这两首饱含爱国情怀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爱国诗。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描绘了三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天的壮丽山河景象,写出了沦陷区百姓在金兵铁蹄下泪水流尽,年年南望南宋朝廷军队却盼而不得的悲惨境遇,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南宋朝廷未能收复失地的悲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三万里”形容黄河之长,“五千仞”形容华山之高,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突出了山河的磅礴气势,也借此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山河沦陷的痛心。联想:诗人由眼前大好河山陷于敌手的现实,联想到沦陷区百姓在金兵统治下的悲惨境遇,从“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丽山河之景,自然过渡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拓展了诗的意境和情感深度。对仗:“三万里河”对“五千仞岳”,“东入海”对“上摩天”,数量词与方位词相对,诗句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阔。

3. 分段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开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横一纵,绘就一幅雄浑壮阔之景。“入”“摩”二字赋予黄河、华山以灵动生气,展现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磅礴形胜,象征着祖国的壮美与民众的不屈。但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敌手,令人愤慨不已,这两句意境深沉阔大,对仗工整仅是其亮点之一。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陡然一转,拓展出更深远的诗境。“泪尽”饱含遗民六十多年来的无尽辛酸,即便血泪流干,他们仍苦盼南宋王师。以“胡尘”为背景,更显其痛苦之深。一个“又”字,道尽岁月漫长,遗民年年盼北伐,却年年落空,深刻揭示出南宋统治集团对他们的漠视。诗人借遗民苦望,抒发自己内心失望,同时期望能警醒南宋当政者,唤起他们收复失地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在陆游的第二首诗作里,诗人以神来之笔,描绘高山大河的壮丽奇观,却意在借这磅礴美景,烘托神州陆沉的无尽悲痛。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广大民众的拳拳赤子之心,字里行间,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昏聩麻木。短短二十八字,时代的风云激荡、社会的尖锐矛盾,被他以高超的手法,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凝练集中地概括。诗中,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对国家的热爱与深沉的悲愤相互交织。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其带来的启示,绝非“百年”的时间跨度、“万里”的空间距离所能束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黄河和华山当时都在敌人控制之下,诗人极力歌颂河山之雄伟,以引人后两句,尤能起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山河如此,民心如此,我们堂堂中国为何总不能振作起来而有所作为呢?“王师”北伐就那么困难?朝廷里享受着厚禄的当权者难道就忍心让千百万“遗民”年复一年地受金人的欺压蹂墉而永远失望吗?如此等等,都是这首小诗中所包含的潜台词。

现代清华大学教授蔡义江

# 此诗妙处在于,感慨由虚景生发,运用诗思从对面飞来手法,明明是诗人北望而有感,却出以遗民“泪尽”“南望”而有情,感慨便加深一层。

现代山东大学教授邹志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赤壁赋》

下一篇: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