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hòu
chán
yuàn

朝代:唐作者:常建浏览量:2
qīng
chén
chū
zhào
gāo
lín
zhú
jìng
tōng
yōu
chù
chán
fáng
huā
shēn
shān
guāng
yuè
niǎo
xìng
tán
yǐng
kōng
rén
xīn
wàn
lài
dōu
dàn
zhōng
qìng
yīn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逐句剖析

"清晨入古寺":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

# 古寺:指破山寺。,入:进入。,清晨:早晨。

"初日照高林":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 高林:高树之林。,照:照耀。,初日:早上的太阳。

"竹径通幽处":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

# 幽:幽静。,通:一作“遇”。,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禅房花木深":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山光悦鸟性":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

# 山光悦鸟性:“山光”二句: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空人心":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万籁此都寂":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

# 都:一作“俱”。,此:在此,即在后禅院。,万籁:指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但余钟磬音":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记录清晨探访寺院后禅房时的感受,通过简练自然的笔法勾勒出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既呈现游览胜景的愉悦心境,也流露对超然境界的向往。作品结构清晰,意象含蓄,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山水诗特有的雅致格调,堪称该题材创作中的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常建,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天宝年间曾任盱眙县尉,仕途不顺,常游历山水以寄托情怀。此诗为诗人探访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重点描绘寺院幽深静谧的景致,体现其淡泊心境。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代,为僧人修行之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游览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静谧之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禅趣的沉醉,以及寄情山水、寻求心灵解脱的隐逸情怀。

2. 分段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早晨进入破山的古寺,这时太阳刚刚升起,阳光照在山中的树林上。诗人没有使用“深林”,而是用了“高林”这个带有佛教色彩的词语,隐含着对寺庙的赞美,营造出一种肃穆而深远的氛围。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沿着寺内竹林中的小路前行,来到僻静的后院,发现讲经的禅房就在茂密的花木深处。“竹径”和“禅房”都是代表清净的事物,“幽”和“深”都体现了环境的安静。这是一个清净、僻静的所在,让诗人感到心情放松、宁静。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看到寺院后面山上的景色在阳光下显得充满生机,鸟儿在其中活动。走到清澈的水潭边,水中映照出周围的景致和自己的身影,看着那空明的倒影,心中的杂念也随之消散。“悦”和“空”直接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诗人静静地站在水潭边,感觉周围的一切声音都似乎消失了,只剩下寺庙里传来的钟磬声。诗人欣赏这幽静的景物,体会那种超脱凡俗的心境,都流露出一种远离世俗的意趣。

3.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风格接近古体诗,语言简练,格律有所突破。首联采用流水对形式,次联未严格对仗,这种处理方式服务于整体意境的营造。该作品自唐代以来广受赞誉,主要因其构思精巧且富有韵味。诗作通过描绘禅院景象表达隐逸情怀,以清晨游览山寺起笔,以颂扬超然心境收尾,平实叙述中蕴含情感,寄托深远意趣于言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通体幽绝。欧阳公自谓学之未能,古人虚心服善如是。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 但写幽情,不着一赞羡语,而赞羡已到十分。

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二

# 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

宋洪刍《洪驹父诗话》

# 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孟诗淡而不幽;常建“清晨入古寺”、“松际露微月”,幽矣。

明胡应麟《诗薮》

# 三四清韵自然。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无象有影,无影有光,是何物参之?

明钟惺《唐诗归》

# 妙极矣,注脚转语,一切难着,所谓见诗人身而为说法也。清境幻思,千古不磨。

明谭元春《唐诗镜》

# 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家幽境,常尉臻极,此犹是其古体也。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增)“曲径”、“禅房”二句深为欧阳公所慕,免屡拟不慊。吾意未若刘君之“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为尤妙也。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吴敬夫云:自济北集粗豪之语以为初盛,而竟陵以空幻矫之,引人入魔。如“山光悦岛性,潭影空人心”,吟咏之家奉为金科玉律矣,不知诗贵深细,不贵粗豪,贵真实,不贵空幻。若悟二家无有是处,即已得是处矣。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全篇直叙。对一二,不对三四,名换柱对。有右丞《香积寺》之摹写,而神情高古过之;有拾遗《奉先寺》之超悟,而意象浑融过之。“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方之此结,工力存馀,天然则远矣。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解人为诗,不横作诗之见于胸,随所感触写来,自然超妙,读此益信。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山光”二句,其气力全注射到合处也。此诗人皆称其中二联,而忽起合,何异拾却仙人,而反为扇所障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欧阳公极赏此作,自以生平未能为。此即“唐无文章,惟《盘谷序》”之意。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幽人逸笔,自是一种。三四逸,第六峭,前四一气转旋,不为律缚,结更悠然。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通体谐律,何得云古诗、律诗之间?然前八句不对之律诗,皆谓之古诗矣。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自然”二字不足以尽之。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

# 字字人神。

明末清初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林杰《乞巧》

下一篇: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