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ěn
yuán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2
chéng
shàng
xié
yáng
huà
jiǎo
āi
shěn
yuán
fēi
jiù
chí
tái
shāng
xīn
qiáo
xià
chūn
绿
céng
shì
jīng
hóng
鸿
zhào
yǐng
lái
mèng
duàn
xiāng
xiāo
shí
nián
shěn
yuán
liǔ
lǎo
chuī
mián
shēn
xíng
zuò
shān
yóu
diào
zōng
xuàn
rán

译文

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逐句剖析

"城上斜阳画角哀":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

#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斜阳:偏西的太阳。

"沈园非复旧池台":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 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伤心桥下春波绿":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梦断香消四十年":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

# 梦断香消四十年: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香消,指唐琬亡故。

"沈园柳老不吹绵":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 不吹绵:柳絮不飞。

"此身行作稽山土":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

#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行:即将。

"犹吊遗踪一泫然":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 泫然:流泪貌。,吊:凭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沈园二首》乃南宋著名文学家陆游的组诗。在七十五岁高龄之际,陆游重游沈园,触景生情,为缅怀原配夫人唐氏而作此两首饱含深情的悼亡诗。首篇之中,陆游以景入情,“城上斜阳画角哀”,黯淡的斜阳与哀鸣的画角,营造出浓郁的悲凉氛围。随后三句,诗人借沈园今昔之变,展现物是人非的悲戚,巧妙运用反衬手法,让伤感之情愈发浓烈。第二首诗里,诗人对情感的专一尽显无遗。以沈园“柳老不吹绵”的草木无情之态,反衬出自己对唐氏深情依旧,令人动容。这组诗将陆游忠实、笃厚、纯洁且坚贞的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其笔触深沉哀婉,情感含蓄蕴藉,却又不失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风格,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陆游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便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庆元五年己未(1199年),时年七十五岁的陆游,晚年居住在鉴湖之三山,每次入城,必定登上寺庙眺望。旧地重临,往昔与唐琬的种种回忆涌上心头,心中的情感难以自持,于是他写下《沈园二首》,以缅怀那段逝去的爱情和曾经的爱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沈园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诗,也是一组悼亡诗。描绘了沈园历经岁月变迁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氛围。体现了诗人陆游对原配夫人唐琬矢志不渝的深情,表达了他对那段逝去爱情的深切怀念以及因爱情悲剧而生的伤感与怅惘。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借城上斜阳、哀婉画角以及沈园旧貌的改变,抒发物是人非的伤感。比喻:“曾是惊鸿照影来”,以“惊鸿”比喻亡妻唐氏,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之典,生动展现唐氏昔日的美丽与轻盈,表达对妻子的怀念。对比:“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将妻子离世四十年与沈园柳树衰老不再飞絮进行对比,衬托出时光的无情流逝和自己内心的悲痛。

3. 分段赏析

《沈园二首》出自陆游之手,乃其触景伤情的经典之作。彼时,距离他与唐氏于沈园意外重逢,已悠悠度过四十余载。然而,岁月的流转非但没有冲淡他内心深处的缱绻深情,反而使其愈发醇厚浓烈,如陈酿之酒,在时光中沉淀得愈发深沉。第一首诗满溢悲伤,笔触回溯至沈园那次难忘的相逢。开篇“城上斜阳”,寥寥四字,既点明了傍晚时分这一特定时刻,又仿若一幅黯淡的画卷,悄然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氛围,宛如为全诗奠定了低沉哀伤的基调,成为整首诗展开的情感背景。斜阳的余晖,仿若带着无尽的沧桑与凄凉,轻柔却又沉重地洒落在沈园的每一处角落,给这座承载着往昔回忆的园子,涂抹上一层深深的伤感色彩。紧接着,“画角哀”的声音破空而来,那彩绘的管乐器发出的高亢凄厉之音,声声入耳,在这寂静的傍晚,更添几分哀伤。“哀”字在此处,不仅仅是画角本身声音的特质,更是陆游内心深处悲哀情绪的外显,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一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渲染,成功构建起一个有声有色、令人动容的悲境,如同一位无声的配角,默默映衬着沈园的哀伤。第二句顺势引出处于这般悲哀氛围笼罩下的“沈园”。历经岁月的侵蚀,彼时的沈园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从那次相逢又过去了七年,如今的沈园更是面目全非。它早已“三易其主”,园内的池台景物也全然失去了往昔的模样,再也难以辨认。沈园,对于陆游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这里,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的相见之地,也是他们无奈永诀之所。往昔的时光,在这里留下了刹那间的欢喜,却也铭刻下了永恒的悲痛。陆游心中,曾无数次渴望着旧事能够重现,哪怕那段过往是一场悲剧,但只要能再次目睹唐氏的美丽容颜,于他而言都是一种奢望。然而,这终究只是无法实现的幻想。无奈之下,他退而求其次,满心期许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能够依旧保持着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如此,他便可以在这熟悉的场景中,重温旧梦,获得些许心灵上的慰藉。但现实总是这般残酷无情,如今,不仅心爱的人早已离世,化作一抔黄土,就连眼前的景物也已物是人非。此时的陆游,心中的寂寥与失落,可想而知,那份孤独与惆怅,犹如潮水般将他淹没。诗的第三、四句,“春波绿”这一抹清新的色彩,在诗人眼中,唤起的并非喜悦,而是无尽“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的出现,宛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绘的那位“翩若惊鸿”的仙子,轻盈地降临在春波之上。她的身姿是那般婉约温柔,眉眼间却又带着无尽的凄楚与哀愁。那次离异后的不期而遇,留给陆游的唯有满心的“伤心”。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无可挽回,那曾经在春波中留下美丽倒影的“惊鸿”,早已一去不复返。然而,只要陆游的心还在跳动,唐氏的影子便会永远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底,挥之不去,成为他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第二首诗,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首句“梦断香消四十年”,陆游感叹唐氏离世已有四十载。自古以来,人们常用“香销玉殒”来形容女子的逝去,在这里,“梦断香消”便是对唐氏之死的沉痛表述。这一句,饱含着陆游刻骨铭心的真情,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他用心中的血泪写成,让人深切感受到他对唐氏深深的思念与无尽的悲痛。第二句“沈园柳老不吹绵”,既是对沈园当下景色的真实描绘——园中柳树已然衰老,不再飘飞柳絮;同时,这也是诗人的一种自喻。此时的陆游,年逾古稀,生命如同这园中老树,已步入暮年,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对个人生活也不再有过多的追求。第三句“此身行作稽山土”,进一步深化了“柳老”所蕴含的意义。“美人终作土”,曾经心爱的唐氏早已长眠地下,而自己也即将埋葬于会稽山下,化为黄土。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句“犹吊遗踪一泫然”显得尤为震撼人心。一个“犹”字,力透纸背,将诗意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尽管陆游深知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不久便将与世长辞,但他对唐氏的眷恋之情,却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永不泯灭;尽管在个人生活上,他已不再有什么追求,但对唐氏的爱,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深沉浓烈。正因如此,他依然会来到沈园,凭吊唐氏的遗踪,泪水潸然而下。“泫然”二字,看似简单,却饱含着无比复杂的情感。其中,有爱,那是对唐氏矢志不渝的深情;有恨,恨命运的无情捉弄,让他们劳燕分飞;有悔,或许后悔曾经的无奈与错过。诗人并未将这些情感一一言明,而是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任由大家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感受这份跨越时空、深沉而又动人的爱情。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诗的风格与陆游那些气势磅礴、激昂奋进的作品大相径庭。由于情感基调存在显著差异,在艺术呈现方式上自然截然不同。这两首诗笔触细腻,情感表达深沉且哀婉,以含蓄之态将情感藏于字里行间。不过,在语言运用方面,依然延续了质朴平实的风格,没有刻意雕琢,尽显自然之美,让人在品读间感受到别样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 陆游作此诗时已七十五岁。四十多年前发生的悲剧,一直啮嚼着老诗人的心。故地重游,触景生情,仍禁不住伤心泪下。

现代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海棠》

下一篇: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