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bāo
chán
shā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bāo
chán
shān
wèi
zhī
huā
shān
táng
huì
bāo
shǐ
shè
zhǐ
ér
zàng
zhī
hòu
míng
zhī
yuē
bāo
chán
”。
”。
jīn
suǒ
wèi
huì
kōng
chán
yuàn
zhě
bāo
zhī
zhǒng
yuàn
dōng
suǒ
wèi
huà
shān
dòng
zhě
nǎi
huā
shān
zhī
yáng
míng
zhī
dòng
bǎi
yǒu
bēi
dào
wén
màn
miè
wéi
wén
yóu
shí
yuē
huā
shān
”。
”。
jīn
yán
huā
huā
shí
zhī
huā
zhě
gài
yīn
miù
xià
píng
kuàng
yǒu
quán
chū
ér
yóu
zhě
shèn
zhòng
suǒ
wèi
qián
dòng
yóu
shān
shàng
liù
yǒu
xué
yǎo
rán
zhī
shèn
hán
wèn
shēn
hào
yóu
zhě
néng
qióng
wèi
zhī
hòu
dòng
rén
yōng
huǒ
zhī
shēn
jìn
nán
ér
jiàn
yǒu
dài
ér
chū
zhě
yuē
:“
:“
chū
huǒ
qiě
jìn
。”
。”
suì
zhī
chū
gài
suǒ
zhì
hào
yóu
zhě
shàng
néng
shí
rán
shì
zuǒ
yòu
lái
ér
zhī
zhě
shǎo
gài
yòu
shēn
zhì
yòu
jiā
shǎo
fāng
shì
shí
zhī
shàng
huǒ
shàng
míng
chū
huò
jiù
chū
zhě
ér
huǐ
suí
zhī
ér
yóu
zhī
shì
yǒu
tàn
yān
rén
zhī
guān
tiān
shān
chuān
cǎo
chóng
niǎo
shòu
wǎng
wǎng
yǒu
qiú
zhī
shēn
ér
zài
jìn
yóu
zhě
zhòng
xiǎn
yuǎn
zhì
zhě
shǎo
ér
shì
zhī
wěi
guī
guài
fēi
cháng
zhī
guān
cháng
zài
xiǎn
yuǎn
ér
rén
zhī
suǒ
hǎn
zhì
yān
fēi
yǒu
zhì
zhě
néng
zhì
yǒu
zhì
suí
zhǐ
rán
zhě
néng
zhì
yǒu
zhì
ér
yòu
suí
dài
zhì
yōu
àn
hūn
huò
ér
xiàng
zhī
néng
zhì
rán
zhì
yān
rén
wéi
ér
zài
wéi
yǒu
huǐ
jìn
zhì
ér
néng
zhì
zhě
huǐ
shú
néng
zhī
zhī
suǒ
bēi
yòu
bēi
shū
zhī
cún
hòu
shì
zhī
miù
chuán
ér
néng
míng
zhě
shèng
dào
zāi
suǒ
xué
zhě
shēn
ér
shèn
zhī
rén
zhě
líng
xiāo
jūn
guī
jūn
cháng
wáng
huí
shēn
ān
guó
píng
ān
shàng
chún
zhì
yuán
nián
yuè
mǒu
lín
chuān
wáng
mǒu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那些到的人更加少。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逐句剖析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

#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慧褒:唐代高僧。,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而卒葬之":死后又葬在那里;

# 之:指褒禅山麓。,卒:死。,而:连词,并且。

"以故其后名之曰":因为这个缘故,

# 名:命名,动词。,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褒禅":后人就称此山为“

# 褒: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 慧空禅院:寺院名。

"褒之庐冢也":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 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禅院:佛寺。

"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

"所谓华山洞者":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 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 名:命名,动词。,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以:因为。

"距洞百余步":距离山洞一百多步,

"有碑仆道":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其文漫灭":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

# 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

# 犹:还,仍。,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其:指代石碑。,独:唯独,只有。

"花山":花山”

"今言":如今将“

"华":华”

"如":读为“

"华实":华实”

"之":的“

"华":华”,

"者":是(

"盖音谬也":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谬:错误。,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其下平旷":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

"有泉侧出":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

# 侧出:从旁边涌出。

"而记游者甚众":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

#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所谓前洞也":(这就)叫做“前洞”。

"由山以上五六里":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

# 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有穴窈然":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

#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入之甚寒":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

"问其深":打问它的深度,

# 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问:探究,追究。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 穷:穷尽。,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谓之后洞":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 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

"入之愈深":进去越深,

"其进愈难":前进越困难,

"而其见愈奇":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 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有怠而欲出者":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

# 怠:懈怠。

"曰":说:“

"不出":再不出去,

"火且尽":火把就要熄灭了。”

# 且:副词,将,将要。

"遂与之俱出":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盖余所至":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

#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还不足十分之一,

# 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尚:还。

"然视其左右":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

"来而记之者已少":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盖其又深":洞内更深的地方,

"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些到的人更加少。

# 加:更,更加。

"方是时":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

# 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余之力尚足以入":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

"火尚足以明也":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 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既其出":我们出洞以后,

# 其:助词。,既:已经,……以后。

"则或咎其欲出者":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 其:那,那些。,咎:责怪。,或:有人。,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夫:这,那,指示代词。,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不得:不能。,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 焉:句末语气词。,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

"古人之观于天地、":古人观察天地、

# 观:景象,景观。,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山川、":山川、

"草木、":草木、

"虫鱼、":虫鱼、

"鸟兽":鸟兽,

"往往有得":往往有所得益,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 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求思:探求、思索。,以:因为。

"夫夷以近":平坦而又近的地方,

# 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夷:平坦。

"则游者众":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险以远":危险而又远的地方,

"则至者少":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而世之奇伟、":但是世上奇妙雄伟、

# 而:可是。

"瑰怪":珍异奇特,

"非常之观":非同寻常的景观,

# 观:景象,景观。

"常在于险远":常常在那险阻、僻远,

# 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而人之所罕至焉":少有人至的地方,

#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而:因而。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志矣":(虽然)有了志气,

"不随以止也":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然力不足者":但是体力不足的,

"亦不能至也":也不能到达。

"有志与力":有了志气与体力,

"而又不随以怠":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 相:帮助,辅助。,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亦不能至也":也不能到达。

"然力足以至焉":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

#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 为:是。,于人:在别人(看来)。

"而在己为有悔":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

"可以无悔矣":便可以无所悔恨,

"其孰能讥之乎":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 孰:谁。,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此余之所得也":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得:心得,收获。

"余于仆碑":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

# 悲:叹息。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

# 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

"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

# 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慎取:谨慎取舍。,所以:表示“……的原因”。

"四人者":同游的四个人是:

"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

# 萧君圭:萧君圭,字君玉。,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长乐人王回,字深甫;

# 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我的弟弟王安国,

# 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

"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甫。

# 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至和元年七月,

#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临川王某记":临川人王安石记。

#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临川:今江西临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卸任舒州通判归途中,游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所作的游记。前两段叙写褒禅山命名由来、洞景风貌及入后洞半途而出的过程,后三段借游山感悟展开议论,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喻指成就事业需有坚定志向,又以“力不足”“无物以相之”强调条件不可或缺,更由仆碑文字讹误引申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将记游与说理融合,体现了作者对行事治学的深刻思考。文章叙事与议论交织,借登山探洞的经历阐发道理。文中探讨的治学与行事之理,在当时颇具见地,于今日仍有参考价值。“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一句,也因富含哲理而为后人广泛引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1054年,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官,返乡途中游览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方式写成此文。12年后(1070年)他官至宰相,后遭罢职。任上他力排保守派非议,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主张,这与文中阐述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游记。文章记述了作者游览褒禅山时探察前后洞的经历,将记游与说理融合,体现了作者对行事治学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联想:“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表达了由仆碑的文字漫灭、后世误读联想到学问研究中以讹传讹现象的普遍危害,进而揭示了学者做学问必须具备独立思考、严谨考证态度的核心道理。​议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由游洞经历提炼出普世道理,指出成就事业需三者兼备,缺一不可。尤其强调“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凸显主观努力的价值。渲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通过“深—难—奇”的递进描写,渲染后洞神秘幽邃的氛围,强化“险远”与“奇观”的关联;同伴的退缩言行则烘托出坚持之难,反衬“志”的重要性。首尾呼应​:以仆碑为纽带,前叙后议,形成闭环。“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首段叙事为尾段治学观点提供依据,“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尾段则深化首段细节的象征意义。​铺垫:第一段详细描写仆倒的石碑,碑文“漫灭”仅“花山”二字可辨,并指出时人误读“华”为“华实”之音谬,为第四段“深思慎取”的治学观点埋下伏笔。作者由石碑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散佚导致的谬误,进而强调学者需独立思考、严谨考证。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破题,先点出山名变迁之脉络:唐代高僧慧褒结庐华山下,圆寂后葬于此地,故后世以“褒禅”名之。作者以禅院为坐标,精准交代华山洞方位——“距其院东五里”,并特别注明洞名因“在华山之阳”而得,此说暗合《谷梁传》“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地理训诂。继而笔锋落于洞旁倒碑,其文“漫灭”难辨,唯“花山”二字可识,此细节看似闲笔,实则埋下全文“慎取深思”的议论伏笔——王安石以金石遗文为据,纠正流传谬误,恰见其“不盲从旧说”的治学品格,与后文“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慨叹遥相呼应。第二段:承上段方位叙述,分疏前后洞迥异之境:前洞“平旷”,侧有泉眼汩汩,因“其见易”而“游者众”,寥寥数笔勾勒寻常景致;后洞则“入之甚寒”,深五六里至“险远”之境,作者以“拥火以入”的动态描写,衬出洞穴幽邃之状。“愈深愈难,而其见愈奇”八字,既写物理空间的艰险,亦喻精神探索的境界。同游者“有怠而欲出者”以“火且尽”相劝,众人随之退出,此场景暗含多重张力:火把将尽是实写,亦象征意志消磨;“力尚足入,火尚足明”的自我审视,揭示“随众而止”的遗憾——作者慨叹所至不及善游者十分之一,洞壁题字渐稀,实则借游洞喻人生:世人多趋易避难,唯勇者能抵奇境,字里行间渗透着“尽志无悔”的人生哲学。第三段:以“于是余有叹焉”转折,由叙事升华为哲理:先言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此句暗合《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学精神。继而以游洞为喻,提出“险以远,则至者少”的规律,直陈“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此语既是山水感悟,亦是政治宣言——王安石变法时“众疑群谤”的处境,恰如探幽入险。接着从三方面论“至奇境之要”:“有志”为精神引领,“力足”为自身条件,“物相之”为客观辅助,三者缺一不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的论断,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与道家“顺势而为”的智慧熔于一炉,既是自我宽慰,亦为后世立心。第四段:从仆碑“花山”误读切入,引申至“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普遍现象,慨叹“何可胜道也哉”。此段看似论考据,实则借金石之学谈为学态度:“深思而慎取”四字,上承孔子“多闻阙疑”的训诫,下启清代朴学“无证不信”的门径。王安石以倒碑为鉴,警示学者对传闻需“考之信,辨之明”,不可盲从流俗——此论既针对当时学界穿凿附会之弊,亦为后世治学树立范式,其“疑而后辨”的精神,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的政治理念一脉相承。第五段:末段“四人者”以下,简记同游者姓名(王回、王深父、弟安国与安上)及作记时间(至和元年七月),看似应酬之笔,实则暗含深意:同游者中,王回为北宋名士,深于经学,王安石特书其名,见交游之雅;“四人”之数与前洞“游者众”形成对照,隐见“同道者寡”的孤愤。全文以“记”为体,却熔叙事、考据、议论于一炉,既具游记之生动,又含论说文之谨严,开“因事说理”的散文新境,后世归有光、姚鼐等皆受此影响,足见其在唐宋散文史上的开创性意义。全篇升华:全文以游洞为线索,实则借“入之愈深,其见愈奇”的物理体验,写“志、力、物”的处世哲学,再由仆碑误读推及“深思慎取”的为学之道,层层递进中展现王安石“致世用”的士人品格。其叙事简劲如史笔(如“有怠而欲出者”五字写尽人性弱点),议论精警似格言(如“险远奇景”之喻),考据严谨若金石(如“花山”音辨),三者浑然一体,既体现北宋文人“以学为文”的创作倾向,亦成为中国散文史上“因游悟道”之作——非独记山水之趣,更以山水为镜,照见士大夫“尽志无悔、求真辨伪”的精神之光。

4. 作品点评

本文的写作技法颇为讲究。因文章重心并非记游,而是借游览抒发感悟,故在材料选取与行文布局上颇具匠心。作者在记述游历过程中,处处为后文抒发心得埋下伏笔,使记游与感悟自然融合,毫无生硬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末以山名误字推及古书.作无穷之感,俱在学问上立论,寓意最深。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下一篇:宋·苏洵《六国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