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秦时蜀太守":蜀郡太守李冰兴修水利时,
# 秦时蜀太守:秦时蜀太守:指李冰。《华阳国志》:“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中市桥门,一在渊中。”
"刻石立作三犀牛":曾经刻五头石犀牛以镇江水。
# 三:当作五。
"自古虽有厌胜法":虽然有一物镇服一物说法,
# 厌胜: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
"天生江水向东流":但是江水还是顺势向东而流。
# 向:一作须。
"蜀人矜夸一千载":当地人总夸耀石犀能治水,
# 矜夸:骄傲自夸。
"泛溢不近张仪楼":洪水泛滥也淹不了张仪楼上。
# 张仪楼:即宣明门楼。位于四川成都,为张仪所筑,故名;因楼高百尺,故又称“百尺楼”。张仪筑成都城时首先修建用以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定位标志建筑,城修好后成为成都城西门城楼。《华阳国志》:张仪筑成都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成都志》:李冰为蜀郡守,化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设斗牛之戏。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圮虽甚,秋潦亦不移。
"今年灌口损户口":当年灌口发洪水淹没人家,
# 灌口损户口:位于四川成都,为张仪所筑,故名;因楼高百尺,故又称“百尺楼”。张仪筑成都城时首先修建用以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定位标志建筑,城修好后成为成都城西门城楼。《华阳国志》:张仪筑成都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成都志》:李冰为蜀郡守,化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设斗牛之戏。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圮虽甚,秋潦亦不移。口,一作注。
"此事或恐为神羞":此事恐镇水之神也感到羞耻。
"终藉堤防出众力":防洪靠众人出力修筑堤防,
# 藉:一作修筑。
"高拥木石当清秋":正值秋天快用木石泥土筑堤。
"先王作法皆正道":大禹治水是顺势疏导河流,
"鬼怪何得参人谋":哪能靠诡话邪怪来治水患呢。
"嗟尔三犀不经济":五头石犀镇水能起何作用,
# 不经济:不能经世济民。,三:当作五。
"缺讹只与长川逝":失踪的石犀只能顺水而消逝。
# 缺讹:指减少和变动。朱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水经注》《成都记》,皆云李冰作犀牛五头,后来止二犀可见,其三头已不存,所谓‘缺讹只与长川逝’。”缺,损其数。讹,易其处也。
"但见元气常调和":只有自然界阴阳二气调和,
# 常:一作相。,元气:指国家正常的秩序。
"自免洪涛恣凋瘵":才可以免除洪水带来的祸患。
# 恣凋瘵:恣凋瘵:恣意破坏。瘵,疾病。凋瘵(zhài):衰败,困乏。
"安得壮士提天纲":假若谁能掌握天地的纲纪,
# 壮士:一作作者。
"再平水土犀奔茫":洪水不会成灾石犀急速奔亡。
# 奔:一作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石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此诗借蜀地古迹“石犀”切入,批判统治者迷信“厌胜之术”治水的荒诞,揭露水患与朝政昏聩的内在关联。诗中“修筑堤防出众力”等句直指以人力正道抗灾的重要性,同时以“调和元气”隐喻呼唤贤相治国,将治水与治世相联,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唯物思想。全诗融合咏史与寓言,语言沉郁凝练,是杜甫批判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段虚写石犀镇水的传说,后段实写灌口水灾惨状,虚实相生中突显人定胜天的主题。用典:借李冰刻石犀的典故展开,实则影射肃宗朝“置道场、拜金刚”的荒唐行径,以古喻今,深化批判力度。
3. 分段赏析
前八句以“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起兴,回溯李冰刻犀镇水的传说,却以“诡怪何得参人谋”反诘,直指迷信之虚妄;后八句“修筑堤防出众力”转写人力治水的正道,通过“但见元气常调和”将水患治理与朝政清明相联,提出“自免洪涛恣凋瘵”的治国理想。全诗前贬后扬,结构严谨,前段以冷峻笔调揭露“厌胜法”的失败,后段以激昂言辞呼吁任贤重民,既刻画百姓治水的艰辛,又暗含对肃宗朝黩礼乱政的鞭挞,如“神不能为力”与“众力”的对比,凸显杜甫超越时代的唯物思想。
4. 作品点评
《石犀行》被誉为“以诗证史”的典范。诗中“终藉堤防出众力”一句,以简驭繁,凝练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内核,被后世视为中国古代治水理念的警世箴言。全诗语言沉郁顿挫,兼具政论的犀利与史诗的厚重,明代王嗣奭评其“不袭汉魏之迹,而得其神髓”。作为杜甫“三吏三别”外另一类批判现实题材的代表,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更以“调和元气”的政治隐喻,将治水与治国并论,赋予咏史诗以鲜明的时代批判性。其融合寓言手法与政论思维的艺术创新,对中唐新乐府运动影响深远,堪称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里程碑。
# “当清秋”三字妙。言今日月照于上,人睹于旁,明明可见,不关犀牛之事。何得相传尔许神怪,诬民视听?真可痛恨也(“终借堤防”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就正道中,又有本末。……总收“天”“人”二字(末二句下)。
清何焯何焯《义门读书记》
# 方纲按:此篇凡三换韵,前六韵十二句,中二韵四句,末二韵二句,似乎多寡参差矣;然合拍吟之,只是以四句收束十二句,以二句收束四句。此理易明,绝非参差也。
清翁方纲《王文简古诗平仄论》
# 斥不经之谈,归之正道,笔力杰奡,不落言筌,视《石笋行》尤为擅胜。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石笋》以无实擅名立论,《石犀》以厌胜不正立论。……“石笋”、“石犀”,亦复何罪?特文章家假象立言耳。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诗特咏古迹。旧注谓托讽时事,殊可不必。结处亦伤庙堂无燮理阴阳之人也。一笑(“自古虽有”二句下)。探原之论,更进一层(“但见元气”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李益《春夜闻笛》
下一篇:唐·杜甫《曲江对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