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x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jūn
jiàn
qín
shí
shǔ
tài
shǒu
shí
zuò
sān
niú
suī
yǒu
shèng
tiān
shēng
jiāng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shǔ
rén
jīn
kuā
qiān
zǎi
fàn
jìn
zhāng
lóu
jīn
nián
guàn
kǒu
sǔn
kǒu
shì
huò
kǒng
wèi
shén
xiū
zhōng
jiè
fáng
chū
zhòng
gāo
yōng
shí
dāng
qīng
qiū
xiān
wáng
zuò
jiē
zhèng
dào
guǐ
guài
cān
rén
móu
jiē
ěr
sān
jīng
quē
é
zhǐ
cháng
chuān
shì
dàn
jiàn
yuán
cháng
tiáo
miǎn
hóng
tāo
diāo
zhài
ān
zhuàng
shì
tiān
gāng
zài
píng
shuǐ
bēn
máng

译文

蜀郡太守李冰兴修水利时,曾经刻五头石犀牛以镇江水。虽然有一物镇服一物说法,但是江水还是顺势向东而流。当地人总夸耀石犀能治水,洪水泛滥也淹不了张仪楼上。当年灌口发洪水淹没人家,此事恐镇水之神也感到羞耻。防洪靠众人出力修筑堤防,正值秋天快用木石泥土筑堤。大禹治水是顺势疏导河流,哪能靠诡话邪怪来治水患呢。五头石犀镇水能起何作用,失踪的石犀只能顺水而消逝。只有自然界阴阳二气调和,才可以免除洪水带来的祸患。假若谁能掌握天地的纲纪,洪水不会成灾石犀急速奔亡。

逐句剖析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蜀郡太守李冰兴修水利时,

# 秦时蜀太守:秦时蜀太守:指李冰。《华阳国志》:“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中市桥门,一在渊中。”

"刻石立作三犀牛":曾经刻五头石犀牛以镇江水。

# 三:当作五。

"自古虽有厌胜法":虽然有一物镇服一物说法,

# 厌胜: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

"天生江水向东流":但是江水还是顺势向东而流。

# 向:一作须。

"蜀人矜夸一千载":当地人总夸耀石犀能治水,

# 矜夸:骄傲自夸。

"泛溢不近张仪楼":洪水泛滥也淹不了张仪楼上。

# 张仪楼:即宣明门楼。位于四川成都,为张仪所筑,故名;因楼高百尺,故又称“百尺楼”。张仪筑成都城时首先修建用以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定位标志建筑,城修好后成为成都城西门城楼。《华阳国志》:张仪筑成都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成都志》:李冰为蜀郡守,化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设斗牛之戏。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圮虽甚,秋潦亦不移。

"今年灌口损户口":当年灌口发洪水淹没人家,

# 灌口损户口:位于四川成都,为张仪所筑,故名;因楼高百尺,故又称“百尺楼”。张仪筑成都城时首先修建用以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定位标志建筑,城修好后成为成都城西门城楼。《华阳国志》:张仪筑成都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成都志》:李冰为蜀郡守,化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设斗牛之戏。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圮虽甚,秋潦亦不移。口,一作注。

"此事或恐为神羞":此事恐镇水之神也感到羞耻。

"终藉堤防出众力":防洪靠众人出力修筑堤防,

# 藉:一作修筑。

"高拥木石当清秋":正值秋天快用木石泥土筑堤。

"先王作法皆正道":大禹治水是顺势疏导河流,

"鬼怪何得参人谋":哪能靠诡话邪怪来治水患呢。

"嗟尔三犀不经济":五头石犀镇水能起何作用,

# 不经济:不能经世济民。,三:当作五。

"缺讹只与长川逝":失踪的石犀只能顺水而消逝。

# 缺讹:指减少和变动。朱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水经注》《成都记》,皆云李冰作犀牛五头,后来止二犀可见,其三头已不存,所谓‘缺讹只与长川逝’。”缺,损其数。讹,易其处也。

"但见元气常调和":只有自然界阴阳二气调和,

# 常:一作相。,元气:指国家正常的秩序。

"自免洪涛恣凋瘵":才可以免除洪水带来的祸患。

# 恣凋瘵:恣凋瘵:恣意破坏。瘵,疾病。凋瘵(zhài):衰败,困乏。

"安得壮士提天纲":假若谁能掌握天地的纲纪,

# 壮士:一作作者。

"再平水土犀奔茫":洪水不会成灾石犀急速奔亡。

# 奔:一作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此诗以蜀地古迹“石犀”为切入点,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迷信“厌胜之术”而忽视人力治水的荒谬,并直指当时朝政混乱、良相缺失的社会现实。诗中前八句追述李冰刻石犀镇水的传说,以“今年灌口损户口”揭露神怪之说的虚妄,强调“终藉堤防出众力”的人定胜天思想;后八句呼吁以正道治国,主张调和元气、任用贤能,方能平息灾患。全诗融合咏史与寓言,运用对比、用典等手法,语言沉郁凝练,既展现杜甫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也体现其心系苍生的士人情怀。诗中“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一句,以壮语收束,将治水与治世相联,堪称全诗点睛之笔。此诗思想深刻,结构严谨,被誉为杜甫咏物诗中的典范之作,兼具批判力度与艺术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石犀行》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时杜甫寓居成都,适逢灌口(今四川灌县)爆发特大洪水,百姓死伤惨重。当地传说李冰曾刻五头石犀镇水,但此次水患却无情戳破了“厌胜法”的迷信。杜甫亲历灾情,痛感统治者不修人事、迷信鬼神,遂借石犀古迹抒怀。诗中“灌口损户口”直指水灾惨状,暗讽肃宗朝“黩礼不经”的乱政——如乾元元年(758年)朝廷设道场以宫人扮菩萨、武士充金刚等荒诞行径。此时李岘等贤臣遭贬,朝中无正人,杜甫借“调和元气”之论呼唤良相治国。此诗既是民生疾苦的实录,也是杜甫“致君尧舜”政治理想的折射,展现了其以诗证史的批判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石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此诗借蜀地古迹“石犀”切入,批判统治者迷信“厌胜之术”治水的荒诞,揭露水患与朝政昏聩的内在关联。诗中“修筑堤防出众力”等句直指以人力正道抗灾的重要性,同时以“调和元气”隐喻呼唤贤相治国,将治水与治世相联,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唯物思想。全诗融合咏史与寓言,语言沉郁凝练,是杜甫批判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段虚写石犀镇水的传说,后段实写灌口水灾惨状,虚实相生中突显人定胜天的主题。用典:借李冰刻石犀的典故展开,实则影射肃宗朝“置道场、拜金刚”的荒唐行径,以古喻今,深化批判力度。

3. 分段赏析

前八句以“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起兴,回溯李冰刻犀镇水的传说,却以“诡怪何得参人谋”反诘,直指迷信之虚妄;后八句“修筑堤防出众力”转写人力治水的正道,通过“但见元气常调和”将水患治理与朝政清明相联,提出“自免洪涛恣凋瘵”的治国理想。全诗前贬后扬,结构严谨,前段以冷峻笔调揭露“厌胜法”的失败,后段以激昂言辞呼吁任贤重民,既刻画百姓治水的艰辛,又暗含对肃宗朝黩礼乱政的鞭挞,如“神不能为力”与“众力”的对比,凸显杜甫超越时代的唯物思想。

4. 作品点评

《石犀行》被誉为“以诗证史”的典范。诗中“终藉堤防出众力”一句,以简驭繁,凝练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内核,被后世视为中国古代治水理念的警世箴言。全诗语言沉郁顿挫,兼具政论的犀利与史诗的厚重,明代王嗣奭评其“不袭汉魏之迹,而得其神髓”。作为杜甫“三吏三别”外另一类批判现实题材的代表,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更以“调和元气”的政治隐喻,将治水与治国并论,赋予咏史诗以鲜明的时代批判性。其融合寓言手法与政论思维的艺术创新,对中唐新乐府运动影响深远,堪称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当清秋”三字妙。言今日月照于上,人睹于旁,明明可见,不关犀牛之事。何得相传尔许神怪,诬民视听?真可痛恨也(“终借堤防”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就正道中,又有本末。……总收“天”“人”二字(末二句下)。

清何焯何焯《义门读书记》

# 方纲按:此篇凡三换韵,前六韵十二句,中二韵四句,末二韵二句,似乎多寡参差矣;然合拍吟之,只是以四句收束十二句,以二句收束四句。此理易明,绝非参差也。

清翁方纲《王文简古诗平仄论》

# 斥不经之谈,归之正道,笔力杰奡,不落言筌,视《石笋行》尤为擅胜。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石笋》以无实擅名立论,《石犀》以厌胜不正立论。……“石笋”、“石犀”,亦复何罪?特文章家假象立言耳。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诗特咏古迹。旧注谓托讽时事,殊可不必。结处亦伤庙堂无燮理阴阳之人也。一笑(“自古虽有”二句下)。探原之论,更进一层(“但见元气”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益《春夜闻笛》

下一篇:唐·杜甫《曲江对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