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外江头坐不归":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
# 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
"水精春殿转霏微":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
# 霏微:迷濛的样子。,水精春殿:即水晶宫殿,指芙蓉苑中宫殿。春:一作宫。
"桃花细逐杨花落":桃花与杨花随风轻轻飘落,
# 桃花细逐杨花落:一作“欲共杨花语”。
"黄鸟时兼白鸟飞":黄色的鸟群中不时地夹杂着几只白色的鸟一同飞翔。
# 时:一作仍。
"纵饮久判人共弃":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
# 判:甘愿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
"懒朝真与世相违":而我懒于参朝,的确有违世情。
"吏情更觉沧洲远":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
# 吏:一作”含“。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老大悲伤未拂衣":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
# 悲:一作徒。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以仕途失意、报国无门为背景,描绘曲江的自然景色和抒发诗人自身的情感,展现了杜甫在仕途失意、报国无门的情况下的复杂心境,以及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通过描绘曲江的自然景色,如“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景物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寓意深远。桃花与杨花的飘落象征着时光流逝、生命无常,黄鸟与白鸟的飞翔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纷扰与不安。对比:诗中“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与世俗社会的格格不入。他甘愿被世人所弃,也要纵情饮酒,不愿去朝见权贵,这种态度正是他与世相违、不愿同流合污的体现。象征:“沧洲老卧闲何得,白首疏愚不自知”中的“沧洲”象征着隐逸生活,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境。然而,诗人却自叹年老体衰,无法实现归隐的愿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更加深了诗人的伤感与无奈。直抒胸臆:诗的后四句“懒朝真与世相违”、“沧洲老卧闲何得”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情景交融:诗中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结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通过描绘曲江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同时,他的情感也赋予了这些景物以生命和灵魂,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苑外江头坐不归”,“坐不归”三字,透露出诗人在江畔久坐不愿离去的情态,其中“不”字尤为传神,它不仅表明诗人尚未归去这一客观事实,更强调了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隐含着内心的复杂情绪,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紧接着,“水精春殿转霏微。”一句,以“转”字描绘宫殿景象由清晰转为朦胧,既承接了“坐不归”所暗示的时间流逝,又巧妙地引出了一种空虚寥落的氛围,虽未直接言及日暮,却让人感受到时光推移与心境变迁的微妙联系。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其中,“细逐”“时兼”四字,生动展现了桃花轻盈飘落、杨花随风起舞,以及黄鸟白鸟交错飞翔的和谐画面,形、神、声、色兼备,既富有情趣,又巧妙地衬托出诗人久坐无聊、留意于自然细节的内心世界。桃花与杨花的红白相映,黄鸟与白鸟的上下翻飞,共同编织出一幅绚烂的春日画卷,与诗人内心的苦闷形成鲜明对比。颈联“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诗人以自嘲的口吻,直接表达了仕途失意、与世相违的愤懑之情。他自称为“纵饮”之人,甘愿被人嫌弃,以酒为伴,实则是对现实不满的逃避与反抗;他自陈“懒朝”,有违世情,实则是对朝廷碌碌无为、自己报国无门现状的深刻讽刺。这里的“人”与“世”,不仅指朝廷中的平庸之辈,更隐含了对唐肃宗李亨的微妙指责,显示出诗人忠君之情与失望之感的交织。尾联“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诗人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无奈与痛苦。他感叹自己因微官所累,无法摆脱尘世束缚,即便年岁已高,心中满是伤痕,却仍未能毅然拂衣而去,归隐山林。这里的“沧洲远”与“未拂衣”形成鲜明对照,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又揭示了其身处两难境地的无奈与悲哀。全诗以此景此情作结,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时代悲剧的生动写照,情感深沉,意蕴悠长。
# 三、四,诗家一格,出于偶然。徐师川诗无变化,篇篇犯此。少陵为谏官而纵饮懒朝如此,殆以道不行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刘云:四句亦自恣肆(“苑外江头”叫句下)。
元末明初高棅《唐诗品汇》
# 蔡梦弼曰:“扬”自对“桃”、自对“黄”、谓之“自对格”。周敬曰:次联语入漫兴,而含意深,尾句气饱。黄家鼎曰:磊磊落落”、自成一调。小纵绳墨而首尾圆活,生意自然,是能倾倒。律诗不受律缚。周珽曰:对酒幽怀,排遣在“久判”、“真与”四字;由识得透,故放得下,通篇机神淋快。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丹铅录》:梅圣俞“南陇鸟过北陇叫,高田水入低田流”,黄山谷“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来”,李若水“近村得雨远村同,上川波流下川通”,其句法皆自杜来。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颔联写一时偶然之景,遂为后贤粉本。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观数诗,公在谏垣必有不得其志者,所以不久即出。张上若云:此与《曲江》二首,流便真率,已开《长庆集》一派,但其中仍有变化曲折,视元白务取平易者不冂耳,苑外、江头合写,亦是霏微之景(“桃花细逐”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三、四作态耳,仍是婉隽之笔,五、六质语,亦用婉笔,不失雅韵。初年去王、岑不远,居然可见。评:三、四是各自为对法,五、六质而能婉,迥异宋人。结即承此说下意。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上一篇:唐·杜甫《石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