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之东江水西":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登临吴蜀横分地":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
# 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徙倚湖山欲暮时":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 徙倚:徘徊。
"万里来游还望远":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三年多难更凭危":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 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白头吊古风霜里":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 风霜:旧注:须溪本、四库本作霜风。,吊古:哀吊,凭吊。
"老木沧波无恨悲":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 恨:旧注:四库本作限。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为近景,是诗人近处所见之物,“夕阳”则是远景,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将二者组合在一句诗中,描绘出岳阳楼前的画面,使景色富有层次感。借景抒情:“老木沧波无限悲”。诗人借眼前“老木沧波”的萧瑟之景,抒发自己内心国破家亡、饱经风霜的无限悲愁之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徙倚湖山欲暮时”。此句通过描写诗人在湖光山色间徘徊,直至暮色降临的情景,以黄昏时静谧又略带惆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怅惘之情,借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便着眼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诗人从大处落墨,将洞庭湖与长江作为宏大背景,于宏观视角中,庄重地引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短短七字,巧妙嵌入“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浩渺的湖与奔腾的江相联结,岳阳楼的位置便仿佛清晰浮现于眼前。随后,诗人将笔触转向举目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此句堪称全诗写景的精妙之笔,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细腻巧思。“帘旌”作为近景,“夕阳”化作远景,远近之景相互交融。诗人的目光由近及远缓缓扫视,视野逐渐开阔,最终融入那一片苍茫暮色之中。静止的帘旌,衬托出湖面的风平浪静;迟缓下落的夕阳,则营造出傍晚时分的宁静祥和。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无尽的遐想。颔联,节奏突变,从之前静态且舒缓的景物描绘中陡然振起,笔触一转,变为强烈的情感抒发。恰似音乐节奏的陡然变奏,这两句看似延续上文主题,风格却大相径庭。“登临吴蜀横分地”,虽仍围绕登临之地的地理位置展开,然而,诗人巧妙地融入厚重的历史底蕴,让诗句瞬间承载起岁月的沧桑。而“徙倚湖山欲暮时”,同样是描绘黄昏登楼眺望之景,却不着痕迹地融入了丝丝怅惘,为景色染上一抹淡淡的愁绪。这种巧妙的渐变,宛如层层烘托,又如自然过渡,实现了物与我的完美交融。在这一联诗中,诗人的主体形象悄然浮现,毫无刻意之感。他仿若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一边思索过往,一边徘徊于湖光山色间,情不自觉地融入景中,又借眼前之景倾吐内心的情怀,情景交融,浑然天成。颈联发出了最为高亢激昂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短短两句,淋漓尽致地倾诉出一位亡国之臣内心深处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巧妙对举,从空间的广袤与时间的漫长两个维度,讲述诗人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双重叠加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所谓“万里来游”,实则是万里逃难的委婉表述,其中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满心的愁苦,只能寄望于“远望”来稍作排解。而“三年多难”,本已使诗人如惊弓之鸟,惶恐不堪,如今却还要在这艰难时刻登高临险,实在让人难以承受。至此,诗意已历经波折,迂回婉转,将诗人的情感推至巅峰,令人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痛苦与愤懑。尾联之处,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风霜”一词,一语双关,既描绘出眼前浓重的秋色,渲染出萧索氛围,又与诗人的“白头”相互呼应,同时隐隐暗示出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恰似秋霜般冷酷。“老木沧波”,既是对眼前实景的真切描绘,展现出枯老树木与苍茫水波的景象,又何尝不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饱经沧桑,憔悴悲愁,满身尽是岁月的风霜痕迹。这般苍劲悲凉的气韵,与杜甫诗作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所营造的氛围极为相似。同样面临国破家亡的悲惨境遇,同样饱尝天涯沦落的凄苦滋味,在这一时刻,杜甫无疑成为了诗人患难之中的灵魂知己。故而,此诗自然流露出与杜诗相似的雄阔慷慨风格,情感深沉而激昂,令人动容。
# 近逼山谷,远诣老杜。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
# 造次不忘忧爱,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
#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上一篇:宋·周密《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