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万里觅封侯":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
#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匹马戍梁州":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 梁州: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戍:守边。
"关河梦断何处":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
# 梦断:梦醒。,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尘暗旧貂裘":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 尘暗旧貂裘: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胡未灭":胡人还未消灭,
# 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
"鬓先秋":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
# 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鬓:鬓发。
"泪空流":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此生谁料":谁能料我这一生,
"心在天山":心始终在前线抗敌,
#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身老沧洲":人却老死在沧洲!
#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以爱国志士生平经历与情怀为题材的词。它描绘了词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通过今昔场景的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凉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对比:“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句中的“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始,“当年”二字如同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词人对往昔豪迈军旅生涯的回忆之门,语调激昂,尽显意气风发。然而,“梦断”一词笔锋陡然一转,仿佛一记重锤,在激昂与悲凉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落差。“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开篇两句,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往昔壮志满怀,毅然奔赴抗敌前线的飒爽英姿。此处的“当年”,特指1172年(乾道八年),彼时陆游毅然投身于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前线,他曾亲身参与与金兵的激烈遭遇战,尽显英勇无畏。“觅封侯”巧妙借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获取封侯的典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渴望报效祖国、收复大好河山的宏伟志向。“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可惜的是,陆游在南郑前线仅仅停留了半年,便无奈被调走。自那以后,曾经魂牵梦绕的关塞河防,只能在梦中追寻,可每当梦醒时分,却茫然不知身处何方。唯有那件旧时的貂裘戎装,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如今已布满灰尘,颜色黯淡。一个“暗”字,将时光的无情流逝、人事的沧桑变幻,生动地化作一幅灰尘堆积的暗淡画面,其中饱含着词人无尽的惆怅与失落。下片进一步深入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情感愈发深沉,悲凉之感愈发浓郁,逐渐转化为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短短三句,节奏紧凑,如声声鼓点,步步紧逼,将词人一生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抒发得淋漓尽致。极目西北方向,大好河山仍被金人侵占,神州大地依旧沦陷敌手,残虏尚未被清扫;回首往昔,人生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如今两鬓已然斑白;细细沉思过往,心中那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虽从未熄灭,然而现实却残酷地让壮志难以实现。最后三句对词人的一生进行了深刻总结,同时也对当下的现实进行了沉痛反省。词人怎么也不曾料到,自己的一生竟始终处于“心”与“身”的激烈矛盾冲突之中。他的心时刻驰骋在那硝烟弥漫的疆场,而身体却只能无奈地僵卧在孤寂的乡村。他曾在梦中目睹“铁马冰河”的壮阔场景,可那终究只是虚幻的梦境。他的心早已高高飞向那象征着抗敌前线的“天山”,但身体却沉重地被困在这偏远的“沧洲”。“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收尾,先扬起壮志豪情,而后陡然压抑,形成巨大的转折。这就如同一只一心想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突然被无情地折断了翅膀,重重地坠落在地,只能在痛苦中发出无奈的呻吟,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4. 作品点评
陆游的这首词,无疑蕴含着浓郁的人生秋意。然而,词人于“身老沧洲”的喟叹里,融入了更为厚重的历史内涵。其潸然老泪之中,交融着对祖国热烈赤诚的深情。因此,此词的格调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既有幽咽低回之态,却又不失开阔深沉的气象。相较于那些仅局限于抒发个人烦闷苦恼的作品,它凭借这份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当,展现出更为强大的感染力,显得更加动人心弦,更能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于字里行间触动人们内心深处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索。
# 陆游于六十五岁被罢官,以后曾担任过闲官,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闲居在家乡山阴的镜湖边。对于陆游这样以身许国、胸怀壮志的人,这种生活使他难以忍受。他不能理解,也万没有想到,为什么国难当头,他竟然报国无门,而落得心系前线、闲老家乡的境地。因此,在词的结尾,他以天山代指南宋抗金的西北前线,以沧洲代指自己闲居的湖边,痛苦地发出了“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呼喊。这是爱国诗人内心矛盾的自白,也抒写了他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现代陆永品
#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现代王方俊、张曾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