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n
chū
xià
shuì
èr
jué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2
méi
liú
suān
ruǎn
chǐ
齿
jiāo
fēn
绿
chuāng
shā
cháng
shuì
qíng
xián
kàn
ér
tóng
zhuō
liǔ
huā

译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逐句剖析

"梅子留酸软齿牙":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

# 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芭蕉分绿与窗纱":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 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日长睡起无情思":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

# 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绪。

"闲看儿童捉柳花":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 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文人日常生活图景。全诗精于炼字,充满生活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以父丧未能赴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万里闲居在家,过着一种相对宁静而闲适的生活。便创作了这首《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乡村田园诗。此诗前两句明确描绘了初夏的时节,后两句则传达出夏日昼长人闲、略感无聊之意。诗中巧妙地选取了梅子、芭蕉、柳花等典型物象,生动地展现了初夏的特色。诗人于乡村闲居,午睡方醒,精神略显萎靡,然而当目睹孩童追逐柳絮的欢快场景时,内心的童趣被瞬间唤醒,心情也随之愉悦,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份纯真与乐趣之中。全诗用词精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初夏时节的梅子、芭蕉、柳花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诗人借这些景物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现出对闲居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白描: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接描绘出初夏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生活状态。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细腻地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之后,悠然自得地观赏着孩童们追逐空中柳絮的嬉戏,心中满是惬意。诗中用“软”字,巧妙传达出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分”字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意蕴悠长而不显拘泥。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使得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

4. 作品点评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午睡刚醒,精神萎靡不振的情景,然而当目睹儿童追逐柳絮的欢快场景时,内心的童心被悄然唤醒,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儿童的灵动身姿与诗人的慵懒神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相互映衬,各自的神情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全诗用语通俗易懂,风格自然活泼,富有灵动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杨诚斋丞零陵曰:有春日绝句云(即本诗,略——编者)。张紫岩见之曰:“廷秀胸襟透脱矣。”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诗家谓诚斋多失之好奇,伤正气,若“梅子流酸·····”极有思致。诚斋亦自语人曰:“工夫只在一‘捉’字上。”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

# “梅子留酸”“芭蕉分绿”已是初夏风景,安得复有柳花可捉乎?

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下一篇:宋·杜耒《寒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