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
#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野田荒冢只生愁":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 冢:坟墓。
"雷惊天地龙蛇蛰":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
# 雷惊天地龙蛇蛰: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蛰:动物冬眠。
"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 足:充沛。
"人乞祭余骄妾妇":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
# 人乞祭余骄妾妇:《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焚死不公侯":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 士甘焚死不公侯: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贤愚千载知谁是":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
# 愚:平庸之辈。
"满眼蓬蒿共一丘":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 丘:指坟墓。,蓬蒿:杂草。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清明节感怀人生的诗。描绘了清明时桃李盛开、荒冢凄凉,春雷惊虫、春雨润草,以及不同人在清明的活动,借自然景象与人事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以及对贤愚不分、社会不平的愤激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将桃李盛开的欢快与荒冢的哀愁对比,突出清明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把无耻乞食者与忠贞隐士对比,凸显贤愚差异,强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用典:“人乞祭余骄妾妇”用齐人在墓地乞食后向妻妾炫耀的典故,讽刺那些不择手段追求虚荣之人;“士甘焚死不公侯”以介子推拒绝晋文公封赏,甘愿被焚死的典故,赞扬坚守气节之士,丰富诗歌内涵。拟人:“佳节清明桃李笑”,赋予桃李以“笑”的人类情感,生动展现清明时节桃李盛开的蓬勃景象,增添诗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时分,春回大地,百花争妍,桃花与李花尤为夺目,它们在春风中绽放,好似带着盈盈笑意,尽显春日的蓬勃生机;而“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也是人们前往郊外祭扫的日子,踏入墓地,只见荒冢林立,祭扫之人睹物思人,难免忆起逝去的亲人,内心满是凄凉与哀愁。这里诗人巧用拟人手法,让桃李“笑”、荒冢“愁”,生动展现出清明时欢乐与哀伤并存的氛围。颔联聚焦清明时节生物的活动。“雷惊天地龙蛇蛰”,春雷轰隆作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的龙蛇等动物,好似大自然发出的号角,告知它们春天已至,于是这些动物纷纷从沉睡中苏醒,在春日里活跃起来;“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雨贵如油,充沛的雨水如同母亲的乳汁,滋养着大地,郊外原野上的草木在春雨的润泽下,纷纷抽出嫩绿的新芽,一片生机勃勃,描绘出植物在春雨滋润下茁壮成长的画面。颈联将视角转向人在清明的不同行为。“人乞祭余骄妾妇”,借用齐人在墓地乞讨祭祀剩余食物后,回家向妻妾炫耀的典故,刻画了那些为了虚荣不择手段之人的丑态;“士甘焚死不公侯”,则讲述介子推拒绝晋文公的封赏,甘愿被烧死也不贪图富贵的故事,彰显出贤士坚守气节的高尚品质。两个典故一愚一贤,放在清明这一特殊背景下,深刻反映出人性的差异。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感慨,历经千年,又有谁能真正分清谁是贤人、谁是愚人呢?最终,无论贤愚,都不过是掩埋在满眼蓬蒿之下的一抔黄土。这一感慨,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也与他被贬谪时的消极心境相契合。整首诗巧用对比,将桃花与荒冢、齐人与介子推、自然生机与人生无常进行对照,情感深沉,发人深省。
4. 作品点评
《清明》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上,对比手法运用得极为精妙。桃花绽放,尽显烂漫生机,与之相对的荒冢,满是凄凉萧瑟,二者形成鲜明反差;齐人乞讨祭食后向妻妾炫耀的虚荣丑态,和介子推拒绝封赏、甘愿焚死的高洁气节,贤愚之分判若云泥;自然界春日里的蓬勃朝气,与人生最终归于沉寂黯淡的无常境遇,也构成一组强烈对比,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沉感慨。
#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色是对比和用典。前两联和后两联形成生死大对比。前两联中第一联写景中暗含生死小对比,第二联写景中阳刚和阴柔既有小对比,又相辅相成。后两联中,第三联两种人格直接尖锐对冲,尾联引出的也是贤与愚的对立思考。全诗用典贴切、自然、深刻,毫无江西诗派末流的弊病,让人感慨中华语言文字妙不可言。
现代学者王星
上一篇:宋·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下一篇:宋·陆游《除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