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一场大梦":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
# 秋凉:一作“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
#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看取眉头鬓上":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 眉头鬓上:鬓(bìn),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看取:犹看,“取”作助词,无义。
"酒贱常愁客少":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
# 贱:质量低劣。
"月明多被云妨":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 妨:遮蔽。
"中秋谁与共孤光":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
#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把盏凄然北望":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 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盏:一作“琖”,酒杯。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出自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之手。这首词的上片,满是浓郁的感伤情绪。苏轼将内心的忧愁与感慨,巧妙地融入周遭景致之中,喟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字里行间尽是无奈与失落,尽显时光匆匆、理想成空的悲凉。下片则笔锋一转,化为悲愤的宣泄。借景抒情,深刻地感慨世道的艰险难测,悲叹人生的寂寥落寞,对现实的不满与内心的痛苦呼之欲出。在苏轼诸多中秋词里,此篇别具一格。它以中秋为背景,倾诉了苏轼被贬南方后的孤独悲苦,既有对人生历史的深刻反思,也饱含着对人间真情的深深眷恋。全词营造出清寒孤寂的意境,在看似清冷的氛围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苏轼豪放旷达外表下,那颗柔软而悲情婉约的心。这种复杂情感的交织,正是这首词的独特魅力所在,也让读者得以窥探苏轼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直接抒发了苏轼在中秋佳节无人陪伴的孤独之情,以及向北遥望时内心的凄凉与对往昔的思念,直白地将内心的情感袒露,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的悲苦。对比:词中“酒贱常愁客少”与“月明多被云妨”形成对比,酒贱却少人共饮,明月皎洁却常被乌云遮挡,以生活中的平凡场景与自然景象的对比,衬托出被苏轼贬后的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虚幻短促,悲剧氛围笼罩全词。“梦”喻世事,饱含辛酸过往与人生感悟,“几度新凉”尽显对年华流逝的惋惜。“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借秋风落叶,叹时光飞逝、容颜老去、壮志难酬,抒发人生惆怅。下片写异乡独酌赏月的孤寂及感怀。“酒贱常愁客少”暗示遭贬后被人冷落,“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忠良遭贬。这两句饱含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以及念亲、忧国、渴望被重用、孤寂落寞等复杂情感,结拍尽显天涯沦落人的悲苦与呐喊,极具悲剧力量。
4. 作品点评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寄寓哲理,借中秋夜清寒月色、空寂长廊等景,营造审美意境,让读者先被深沉情感打动,进而体会其中哲理。苏轼作为豪放派代表,此词却风格柔婉,尽显其悲情婉约的一面,令人难忘。全词反映了词人谪居后的苦闷,词调低沉哀婉。上片寓情于景,感伤人生短促、壮志难酬;下片借景抒情,悲愤世道险恶、人生寥落。整首词情景交融,借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将节序吟咏与身世感慨、悲情抒发紧密相连,由秋思引发人生感悟,情真意切,回味悠长。
# 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曰:“世事一场大梦(略)。”坡以谗言谪居黄州,郁郁不得志,凡赋诗缀词,必写其所怀,然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苕溪渔隐曰:《聚兰集》载此词,注曰“寄子由”,故后句云“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凉北望”,则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疑是在钱塘作,时子由为睢阳幕客,若《词话》所云,则非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古今词话》
# 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
沈雄《古今词话》
下一篇:宋·黄庭坚《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