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xué
shū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ōu
yáng
xiū
yǒng
shū
líng
rén
suì
ér
zhèng
shǒu
jié
shì
qīn
huì
zhī
xué
jiā
pín
zhì
huà
xué
shū
yòu
mǐn
guò
rén
shū
zhé
chéng
sòng
guàn
rán
yǒu
shēng
xiū
shǐ
zài
chú
zhōu
hào
zuì
wēng
wǎn
gēng
hào
liù
shì
tiān
gāng
jìng
jiàn
yǒng
wéi
suī
jǐng
zài
qián
chù
zhī
fàng
zhú
liú
zhì
zài
sān
zhì
ruò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志向也一样不变。

逐句剖析

"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

"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四岁时便死了父亲,

# 孤:指失去父亲的孩子,和现在的孤儿不一样。

"母郑":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

# 母郑:母亲郑氏。

"守节自誓":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家贫":因家里贫穷,

"至以荻画地学书":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 书:书法,书写。,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幼敏悟过人":幼年时,

"读书辄成诵":欧阳修就聪敏过人,

# 辄:立即,就。

"及冠":等到成年时,

# 冠:指成人。,及:到……的时候。

"嶷然有声":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 嶷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嶷:nì。声:声誉。

"修始在滁州":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

"号醉翁":自号为醉翁,

"晚更号六一居士":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他天性刚直不阿,

#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见义勇为":见义勇为,

"虽机阱在前":即使有陷阱在前面,

#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虽:即使

"触发之不顾":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放逐流离":即使被贬低多次,

"至于再三":志向也一样不变。

#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画地学书》是北宋欧阳修相关的一篇短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文中先讲其四岁丧父,母亲郑氏亲自教导,因家境贫寒只能以荻画地学书,他自幼聪慧,成年后颇具声名。还介绍了他不同时期的号,以及他刚正勇敢,即便多次遭放逐仍志气不改的品质。写作上,以平实的语言叙述生平事迹。单句赏析可关注其对欧阳修不同阶段经历的简洁勾勒。此篇最大特点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出欧阳修早年求学的坚韧、成年后的成就,以及其刚正不阿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题材的作品。介绍了北宋欧阳修幼年丧父,在母亲教导下以荻画地学书,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和求学之志;成年后声名渐起,不同时期有“醉翁”“六一居士”等号;还提及他性格刚正,虽屡遭放逐仍志气自若的经历,体现了欧阳修不凡的人生历程与坚毅、豁达的品质。

2. 写作手法

叙述: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欧阳修幼年丧父、画地学书,成年后声名鹊起,中年自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以及屡遭放逐等人生经历,清晰地展现其生平轨迹。侧面描写:“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通过描述母亲对他的教导,侧面反映出家庭环境对欧阳修成长的影响;“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从他面对多次放逐仍志向不改,侧面描写出其坚毅的性格。

3. 分段赏析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主人公的姓名、表字和籍贯,为后文叙述其生平事迹做铺垫,语言平实,属于人物基本信息的客观陈述。“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短短几句,勾勒出欧阳修幼年丧父的不幸遭遇,以及母亲郑氏坚守节操、亲自教导他学习的情境,体现出家庭环境对他早期成长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出郑氏的坚韧与担当。“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生动地描绘出欧阳修因家境贫寒,只能以荻杆为笔在地上练习写字的画面,凸显出他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求学的精神,以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品质。“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直接点明欧阳修自幼聪慧,领悟能力超过常人,读书往往能背诵下来,突出其天赋异禀,为其日后取得成就埋下伏笔。“及冠,嶷然有声”,简洁地说明欧阳修成年后便已声名显著,从侧面暗示他早年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认可,体现出其成长轨迹。“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介绍了欧阳修不同时期的号,反映出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和志趣的变化,为人物形象增添了丰富性。“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高度概括了欧阳修刚正坚毅的性格特点和见义勇为的品质,即使面临危险也毫不退缩,展现出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描述了欧阳修虽多次遭遇放逐流离的困境,但依然能保持自己的志气和从容,进一步突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千秋岁引·秋景》

下一篇:宋·范成大《横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