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huā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fāng
fēi
néng
shí
yán
ài
xiān
xiān
nòng
shuāng
xiǎo
niǎo
niǎo
hán
fēng
tài
huì
lán
yǔn
qiū
xiāng
táo
mèi
chūn
zuì
shí
jié
suī
tóng
shèng
shuāi
zhōng
zhì
xiào
huáng
huā
gēn
shǒu
qiáo
cuì

译文

花儿的芬芳美丽能持续多长时间呢,它们似乎也懂得要珍惜自己的美好容颜。清晨,花儿在霜露中显得鲜艳明丽,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姿态柔美轻盈。蕙兰在秋天里失去了它的芳香,桃李则在春天里争奇斗艳,仿佛在春日中沉醉。虽然它们开放的时节各不相同,但无论早晚,它们的兴盛和衰败最终都是一样的。不要嘲笑那在篱笆边憔悴地坚守着的黄菊花,它也有自己的坚守和意义。

逐句剖析

"芳菲能几时":花儿的芬芳美丽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颜色如自爱":它们似乎也懂得要珍惜自己的美好容颜。

"鲜鲜弄霜晓":清晨,花儿在霜露中显得鲜艳明丽,

"袅袅含风态":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姿态柔美轻盈。

"蕙兰殒秋香":蕙兰在秋天里失去了它的芳香,

"桃李媚春醉":桃李则在春天里争奇斗艳,仿佛在春日中沉醉。

# 媚:一作娇。

"时节虽不同":虽然它们开放的时节各不相同,

"盛衰终一致":但无论早晚,它们的兴盛和衰败最终都是一样的。

"莫笑黄菊花":不要嘲笑那在篱笆边憔悴地坚守着的黄菊花,

"篱根守憔悴":它也有自己的坚守和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拒霜花》为宋代欧阳修所作。此诗借花抒怀,通过描写拒霜花、蕙兰、桃李、黄菊花等,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赞颂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精神。写作上,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开篇以花自喻,中间对比不同花卉兴衰,结尾升华。该诗以花为切入点,借物思理,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又有对自我坚守的表达,言简意赅却内涵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芳菲能几时,颜色如自爱”赋予花儿以人的情感和意识,说它们似乎懂得要珍惜自己的美好容颜,将花人格化,使花朵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也流露出诗人对花的独特感悟。“鲜鲜弄霜晓,袅袅含风态”中“弄”“含”二字,把花在霜晨风中的姿态拟人化,仿佛花在有意卖弄风姿,展现出拒霜花的活泼与柔美。对比:“蕙兰殒秋香,桃李媚春醉”将蕙兰在秋天凋零、桃李在春天争艳进行对比,突出了不同花卉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状态,进而为“时节虽不同,盛衰终一致”的观点做铺垫,强调了无论何时开放,花草最终都难逃盛衰的规律,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盛景难久的感慨。托物言志:诗人借拒霜花及菊花等花卉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诗中的拒霜花在霜晓中展现出独特的风姿,菊花在篱边坚守,都象征着一种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寄托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赞赏和向往,以及自己在人生中坚守自我的志向。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霜晓中的花、秋风中的姿态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将自己对自然万物盛衰的感慨融入其中,借景抒发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句诗人便发出感慨,花儿的芬芳娇艳难以长久,可即便如此,它们仍珍视自己的美丽。这两句诗以拟人手法,赋予花朵自我欣赏、自我珍惜的情感,实则也是诗人借花自喻,暗示自己即便身处困境,依然坚守内心的高洁与自爱,不随波逐流。第二句描绘出清晨霜露中,拒霜花鲜艳明丽,在微风里摇曳生姿的模样。“鲜鲜”突出了花朵色泽的鲜艳,展现其在霜晨中依然生机勃勃;“袅袅”则细腻刻画了花在风中轻柔摆动的姿态,柔美而动人。通过对拒霜花外在形态的描写,表现出它不畏秋霜、从容绽放的精神。第三句运用对比手法,将蕙兰在秋天失去芬芳与桃李在春天争奇斗艳进行对照。蕙兰与桃李代表了不同时节的花卉,它们的兴衰荣枯各有其时,暗示了世间万物皆受时令制约,美好事物难以长久。同时,也为后文诗人阐述万物盛衰一致的观点做铺垫。第四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升华,直接点明主题。尽管蕙兰、桃李开放的时节不同,但它们都逃不过兴盛与衰落的命运。诗人借花的命运,表达了对世间万物无常的深刻认识,无论何时何地,一切都在遵循着盛极必衰的规律,流露出一种对生命轮回、世事变迁的感慨。最后诗人将目光转向黄菊花,呼吁人们不要嘲笑在篱边憔悴坚守的它。黄菊花在深秋独自开放,即便面容憔悴,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位置。这既是对菊花坚韧品格的赞美,也是诗人以菊自比,表达自己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向世俗低头的决心,与前文拒霜花所体现的精神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长相思·京妓·林钟商》

下一篇:宋·况志宁《百花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