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蓬疏薄漏斜阳":太阳西斜,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
"半日孤吟未过江":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 孤吟:独自吟咏。
"唯有鹭鸶知我意":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 我意:作者心中所想的心事。,鹭鸶:又叫鸬鹚,一种水鸟。
"时时翘足对船窗":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静静地单足站在船窗边,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 翘足:举足,抬起脚来。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贬谪题材的山水诗。描绘了孤舟泛江、鹭鸶对窗的寂寥景象,表达了诗人遭贬后的孤寂心境与对官场的疏离。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全诗通过描写静态的孤舟、夕阳与动态的吟诵声、鹭鸶动作相映,以动静结合的特点着力渲染写景。拟人:“赋予鹭鸶”“曲颈对窗”“窥视”等拟人动作赋予鹭鸶灵性,暗示诗人与自然的互动。
3. 分段赏析
第一、二句描绘了暮色中的江景,夕阳西下,余晖斜照,江面上飘着一只搭有苇蓬的小船,一个“半日”既暗示诗人孤舟泛江的漫长,又通过蓬顶透下的日光点明黄昏将至,而吟诵声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以有声反衬无声,营造出空寂清冷的意境。无人欣赏与唱和的吟诵声,既凸显了江面仅存“一人一舟”的孤寂场景,也暗含了诗人“既无意过江又不急于返岸”的徘徊心境。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有声的图画,画面孤寂而冷清。第三、四句写尽诗人孤独之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鹭鸶灵性。鹭鸶“曲颈对窗”的姿态仿佛理解人情、通晓事理,他们静静地伫立着,不时伸头探脑窥视着船舱里的诗人,好像在聆听诗人吟诵。与“半日孤吟”形成互动,而“唯有”二字则强化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感。诗人将“成败观千古,施张在思维”(《滴居感事》)的抱负、“屈于身兮不屈其道”的信念、以及“薄宦苦流离,壮年心更衰”(《春日官舍偶题》)的苦闷等复杂心绪托付鹭鸶。“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借无情之物写有情之人,既暗含对官场污浊的厌弃,又通过鹭鸶的凝望反衬出世态炎凉的处境,从而表现他对鹭鸶的喜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正反映了人世对他的无情以及孤独的处境,这正是这首诗的“奇趣”之所在。
4. 作品点评
《泛吴松江》是宋初诗坛别具一格的山水诗。此诗语言平易简淡而状物生动,于“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的时代背景下,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诗人高洁不俗的精神情趣。全诗通过动静结合手法着力渲染江景,人与野禽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诗意与画境浑然交融,既营造出人与野禽相谐的灵动画卷,又以“趣味隽永”引发无限遐思。其风格质朴无华却含蕴风韵,自然流露的意境中透出诗人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
上一篇:宋·钱公辅《义田记》
下一篇:宋·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