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桃杏映篱斜":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
# 篱:篱笆。
"妆点商山副使家":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
# 副使:作者当时任商州(今属陕西)团练副使。
"何事春风容不得":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
# 何事:为什么。
"和莺吹折数枝花":惊走了黄莺又吹折数枝花。
"春云如兽复如禽":春天的云彩像兽又像禽,
# 如:像。
"日照风吹浅又深":在日照风吹下变浅又变深。
"谁道无心便容与":谁说无心就能逍遥自在,
# 容与:悠闲,逍遥自在的样子。,谁道:谁说。
"亦同翻覆小人心":其实也像反覆无常的小人。
# 亦同:其实也像。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宋代王禹偁创作的七言绝句,属于感怀题材的诗作。诗歌围绕春居所见之景展开。第一首诗中,诗人先描绘了桃杏映篱的美好景象,然后通过诗人对春风折花的疑惑,实则暗喻自己在仕途上遭受的不公。第二首诗中,先描绘了春云变幻莫测的景象,然后将春云比作小人之心,表达了诗人对小人的厌恶和批判。
2. 写作手法
比喻:“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风暗指皇帝和佞臣,既抒发自己蒙冤受贬之情,也有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亦同翻覆小人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春云的无常就像小人的心思一样,反复无常,不可捉摸。反问:“谁道无心便容与”通过反问的修辞手法,否定了无心就能逍遥自在的观点。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两株桃杏映篱斜”生动地描绘出桃杏在篱笆边斜斜生长的姿态,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妆点商山副使家”则点明了这幅景象的主人是商山团练副使,也就是诗人自己。这两句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这两句诗笔锋一转,由写景转为抒情。“何事春风容不得”表达了诗人对春风折花的疑惑和不解。“和莺吹折数枝花”则进一步描绘了春风的力量,不仅吹折了花朵,还伴随着黄莺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之感。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写春风折实际上是诗人借景抒情,暗喻自己在仕途上遭受的不公和挫折。第二首:“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开篇描绘了春云变幻莫测的景象。“春云如兽复如禽”将春云比作野兽和飞禽,形象地写出了春云的形状多变。“日照风吹浅又深”则进一步描绘了春云在阳光照耀和春风吹拂下的变化,时而浅淡,时而深浓。这两句诗通过对春云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这两句诗将春云比作小人之心,表达了诗人对小人的厌恶和批判。“谁道无心便容与”通过反问的手法,否定了“无心便容与”的观点。“亦同翻覆小人心”则明确指出春云的无常就像小人的心思一样,反复无常,不可捉摸。这两句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小人当道的愤懑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正直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据《蔡宽夫诗话》记载,诗人王禹偁创作此诗后,他的儿子王嘉祐指出,诗的前作后半部分与杜甫“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出自《绝句漫兴九首》之二)的诗句颇为相似,提议父亲修改。王禹偁听闻后,欣喜而言:“我诗作的精妙之处,竟能与杜子美不谋而合!”他不仅未对诗作进行修改,还兴致勃勃地又赋一首:“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引自《苕溪渔隐丛话》)。实际上,王禹偁对自己诗风与杜甫诗风的“暗合”,反映出他从学习白居易诗风转向学习杜甫诗风,并且对此深感欣慰。王禹偁的诗作在遣词造句、命意构思上,与杜甫的诗确实存在几分相似之处。不过,他并非单纯模仿杜甫的词句,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营造出独属于自己的全新诗歌意境。
下一篇:宋·楼钥《次韵十诗·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