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厌粱肉":多年来吃腻了精美的饭菜,
"颇觉道气浑":感觉自己充满了道家的清净之气。
"孟春奉斋戒":初春时节我开始奉行斋戒,
"敕厨唯素飱":命令厨房只准备素食。
"淮南地甚暖":淮南地区气候温暖,
"甘菊生篱根":甘菊在篱笆根下生长。
"长芽触土膏":嫩芽触碰着肥沃的泥土,
"小叶弄晴暾":小叶子在晴朗的阳光下舒展。
"采采忽盈把":采着采着,不知不觉就采了满满一把,
"洗去朝露痕":把甘菊上的晨露洗干净。
"俸面新且细":用新鲜的细面粉。
"溲摄如玉墩":揉成面团,像玉墩一样光滑。
# 摄:四库本作溲。
"随刀落银镂":用刀把面团切成银丝般的细条,
"煮投寒泉盆":把面条下到冷水盆里煮。
"杂此青青色":加入这青青的甘菊,
"芳草敌兰荪":这芳草的香味可以和兰荪相比。
"一举无孑遗":一口气把面条都吃光了,
"空愧越碗存":只剩下空碗,感到有些惭愧。
# 碗:一作盌。
"解衣露其腹":解开衣服露出肚子,
"稚子为我扪":小孩帮我揉肚子。
"饱惭广文郑":吃饱了,我为郑虔的饥饿感到惭愧,
"饥谢鲁山元":饥饿时,我感谢元德秀的清廉。
# 鲁山元:自注:广文先生饭不足,元鲁山饿而死。
"况吾草泽士":何况我只是一个草野之人,
"藜藿供朝昏":每天只能靠藜藿充饥。
"谬因事笔砚":错误地因为写文章,
"名通金马门":名声传到了朝廷。
"官供政事食":官府供给我政事餐,
"久直紫微垣":长期在翰林院任职。
# 紫微垣:自注:知制诰给政事食,自小许公始。
"谁言谪滁上":谁说被贬到滁州,
"吾族饱且温":我的家人却能吃饱穿暖。
"既无甘旨庆":既然没有美食可以庆祝,
"焉用品味繁":又何必追求美食的繁杂。
"子美重槐叶":杜甫重视槐叶冷淘,
"直欲献至尊":甚至想把它献给皇帝。
# 至:一作玉。
"起予有遗韵":杜甫的诗给我启发,
"甫也可与言":杜甫是可以交流的人。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一首描写饮食生活的田园题材诗。诗歌通过记录诗人王禹偁在滁州任职期间,于孟春时节斋戒期间食用甘菊冷淘的经历,展现了他清贫朴素却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
2. 写作手法
用典:“子美重槐叶,直欲献至尊。起予有遗韵,甫也可与言。”巧用杜甫推崇槐叶冷淘的典故。典故原意是杜甫喜爱槐叶冷淘这一质朴食物,甚至想把它献给君王,体现了他对这种清雅饮食的推崇。作者在诗中提及杜甫对槐叶冷淘的重视,说杜甫的这种情怀给自己带来了启发,觉得自己能与杜甫在这方面产生共鸣。借此,作者将自己对斋戒素食、采菊做面这种清雅生活的喜爱,与杜甫对质朴饮食的推崇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开篇“经年厌粱肉,颇觉道气浑”,直接表明诗人多年来对肥腻肉食感到厌倦,认为食用素食让自己颇具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道气浑”体现出诗人追求一种淡泊、自然的精神境界,为全诗奠定了崇尚素朴的基调。接着“孟春奉斋戒,敕厨唯素飧”,点明时间是孟春时节,诗人奉行斋戒,吩咐厨房只准备素食。“敕厨”一词显示出诗人的自主和坚决,进一步强调了他对素食的坚持。中间“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描绘了滁州当地的自然环境。淮南气候温暖,甘菊在篱笆根部生长,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为后文采摘甘菊做铺垫。“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暾”,细致地刻画了甘菊的生长状态。“长芽触土膏”写出甘菊嫩芽与肥沃土壤的接触,“小叶弄晴暾”则描绘了小叶在阳光下舒展的姿态,“弄”字赋予甘菊以灵动的生命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事物的敏锐观察。“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采采”叠词的使用,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采摘甘菊时的欢快和收获的满足。“洗去朝露痕”则体现了诗人对食材的精心处理,注重食物的洁净。“俸面新且细,溲摄如玉墩”,描述了制作冷淘的面粉。“新且细”说明面粉的质量上乘,“溲摄如玉墩”形象地描绘出将面粉揉成柔软、光滑面团的状态,如同玉墩一般,展现出诗人对制作过程的讲究。“随刀落银镂,煮投寒泉盆”,“随刀落银镂”将切面的过程比喻成银色的丝缕落下,生动地表现出面条的细长和均匀。“煮投寒泉盆”则说明了煮面的方式,用寒泉的水煮面,增添了食物的清凉口感。“杂此青青色,芳草敌兰荪”,把甘菊加入面条中,青青的甘菊与面条相融合,其芳香可与兰荪相媲美。“敌”字突出了甘菊的香气浓郁,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独特美食的喜爱。“一举无孑遗,空愧越碗存”,诗人一口气将冷淘吃得精光,连一点残渣都没有剩下,不禁为自己如此贪吃而感到有些愧疚,觉得辜负了精美的越碗。“空愧”二字体现出诗人的幽默和自嘲。“解衣露其腹,稚子为我扪”,描绘了诗人吃饱后放松的状态,解开衣服露出肚子,让小孩子帮他抚摸。“解衣露腹”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的随性和满足。“饱惭广文郑,饥谢鲁山元”,诗人以“广文先生”郑虔饭食不足和“鲁山令”元德秀饿死的事例自比,表达自己虽然吃饱了,但与这些安贫乐道的贤士相比,仍感到惭愧。“惭”与“谢”二字,体现出诗人的自省和对贤士的敬重。“况吾草泽士,藜藿供朝昏”,诗人自称是“草泽士”,即身处民间、地位不高的文人,平日里只能以藜藿等粗劣的食物充饥。“况”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生活的清苦。“谬因事笔砚,名通金马门”,诗人感慨自己因为从事文字工作,得以名声传至朝廷。“谬”字体现出诗人的谦逊,认为自己并非凭借真才实学而获得名声。“官供政事食,久直紫微垣”,说明诗人因担任知制诰等官职,享受着朝廷供给的政事食。“久直紫微垣”则表明他在朝廷中任职已久,进一步体现出他生活的变化。“谁言谪滁上,吾族饱且温”,谁说被贬到滁州生活困苦呢?诗人的家族在这里能够吃饱穿暖。“谁言”一词带有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诗人对现状的满足。“既无甘旨庆,焉用品味繁”,诗人认为既然没有美味佳肴来庆祝,又何必追求奢华的饮食呢?体现了诗人不追求物质享受、安于现状的心态。“子美重槐叶,直欲献至尊”,诗人联想到杜甫重视槐叶冷淘,甚至想要将其献给皇帝。“重”字体现出杜甫对槐叶冷淘的珍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这种传统美食的认同。“起予有遗韵,甫也可与言”,诗人认为杜甫的诗给自己带来了启发,觉得自己可以与杜甫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起予”表示受到启发,“可与言”则体现了诗人对杜甫的敬仰和对文学创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