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ǎn
liú
wáng

朝代:宋作者:王禹偁浏览量:3
zhé
suì
yún
chén
chú
yān
lài
yǒu
ài
xuán
zài
nán
róng
biān
gāo
chōng
shù
zhàng
nuǎn
chūn
tiān
mén
lín
shāng
yǒu
yán
qián
lǎo
wēng
bìng
tóu
bìn
jiē
rán
sān
ér
qióng
qióng
guān
dào
liáng
dǒu
fèi
bǎi
qián
tóu
wèi
yǒu
shí
yán
hán
shì
wèn
rén
yún
jiā
cháng
ān
nián
guān
hàn
zhú
shú
ráng
chuān
mái
xiāng
pín
yuán
yuán
suī
kǒng
ěr
qín
lǐng
lán
guān
shān
shēn
hào
liù
jùn
míng
pán
qiǎng
qiě
gài
dòng
něi
xiǎn
jiān
wéi
chóu
xuě
jiāng
shān
jiān
wén
rén
cháng
tàn
ěr
wéi
liú
wáng
wéi
rǒng
sǎn
guān
zuǒ
huàn
fèng
fèng
qīn
gān
xiān
yīn
shì
shì
lái
shū
guò
shí
nián
é
guān
qián
shǒu
jìn
cháng
cān
wén
hàn
jiē
ěr
fàng
zhú
rán
jiā
pín
qīn
lǎo
wēng
liáo
kuān

译文

贬官居住的这一年已近年末,清晨起来,厨房里冷冷清清,一丝炊烟都没有。幸亏有那可爱的太阳,悬挂在南荣边。高高升起有几丈,天气暖和得就像春天一样。屋门对着商于路,赶路的客人歇息在屋檐前。老翁和生病的老妇人,头上的头发和两鬓都已是一片雪白。身边三个小孩呱呱在哭泣,还有一个孤独无依的鳏夫。道上的粮食不过一斗粟,路上的盘缠不到一百钱。全村人聚到一起,却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脸上满是饥饿寒冷的神色。低声询问是哪里人,回答说老家原本在长安。去年关中遭大旱,为了寻找有收成的地方,逃荒到穰川。妻子客死,埋葬在他乡,他乡贫居时总想念故园。故乡虽然相隔路很近,可是横着秦岭和蓝关。深山里有个地方叫六里,险峻的道路名为七盘。背着襁褓里的婴儿沿途乞讨,忍饥挨饿又艰险。只怕遇到大雨雪,冻死在那山谷间。我听了这些人的诉说,靠在门边独自长叹不已。你为天涯流浪客,我是朝廷闲置的多余官,被贬到外地做官,没有俸禄,侍奉双亲缺乏美好的食品。因此想到入仕以来,转眼过了十年。身着峨冠却像蛀虫般剥削百姓,随波逐流地在官场应付着升迁进退,长期过着不劳而食的日子。挥文弄墨都白费,流放贬谪本应该。家里虽穷能与亲人伴,如今见你心里暂时得自宽。

逐句剖析

"谪居岁云暮":贬官居住的这一年已近年末,

"晨起厨无烟":清晨起来,厨房里冷冷清清,一丝炊烟都没有。

"赖有可爱日":幸亏有那可爱的太阳,

# 可爱日:冬日,语出《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悬在南荣边":悬挂在南荣边。

# 南荣:屋的南檐。檐两头高起的叫荣。

"高舂已数丈":高高升起有几丈,

# 高舂:傍晚时分。

"和暖如春天":天气暖和得就像春天一样。

"门临商于路":屋门对着商于路,

# 商于:宋时地区名,在今河南浙川县西南。那时,商州为商於之地。

"有客憇檐前":赶路的客人歇息在屋檐前。

"老翁与病妪":老翁和生病的老妇人,

"头鬓皆皤然":头上的头发和两鬓都已是一片雪白。

"呱呱三儿泣":身边三个小孩呱呱在哭泣,

"惸惸一夫鳏":还有一个孤独无依的鳏夫。

# 惸惸:忧念貌。同“茕茕”,无兄弟曰茕。

"道粮无斗粟":道上的粮食不过一斗粟,

"路费无百钱":路上的盘缠不到一百钱。

"聚头未有食":全村人聚到一起,却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 聚头:村口。村落日聚。

"颜色颇饥寒":脸上满是饥饿寒冷的神色。

"试问何许人":低声询问是哪里人,

"答云家长安":回答说老家原本在长安。

"去年关辅旱":去年关中遭大旱,

# 关辅:关中与三辅,指长安一带。

"逐熟入穰川":为了寻找有收成的地方,逃荒到穰川。

# 入穰川:与“逐熟”同意。穰,指庄稼丰熟。川,指平原。,逐熟:投奔年成好的地方。

"妇死埋异乡":妻子客死,埋葬在他乡,

"客贫思故园":他乡贫居时总想念故园。

"故园虽孔迩":故乡虽然相隔路很近,

# 孔迩:很近。

"秦岭隔蓝关":可是横着秦岭和蓝关。

"山深号六里":深山里有个地方叫六里,

# 山深号六里:“山深”二句:商山高而险,有“六里山”“七盘十二净”之称。

"路峻名七盘":险峻的道路名为七盘。

"襁负且乞丐":背着襁褓里的婴儿沿途乞讨,

# 襁负:用布幅兜裹着婴儿。

"冻馁复险艰":忍饥挨饿又艰险。

"唯愁大雨雪":只怕遇到大雨雪,

# 大:四库本作天。

"僵死山谷间":冻死在那山谷间。

"我闻斯人语":我听了这些人的诉说,

"倚户独长叹":靠在门边独自长叹不已。

"尔为流亡客":你为天涯流浪客,

"我为冗散官":我是朝廷闲置的多余官,

# 冗散官:被裁剪去的闲官。

"左宦无俸禄":被贬到外地做官,没有俸禄,

"奉亲乏甘鲜":侍奉双亲缺乏美好的食品。

# 甘鲜:美好的食品。,乏:原作之,据孙本、赵本、经锄堂本改。

"因思筮仕来":因此想到入仕以来,

# 筮仕:古人出仕前先以著草占卜吉凶,后便称人官为“筮仕”。

"倏忽过十年":转眼过了十年。

"峨冠蠹黔首":身着峨冠却像蛀虫般剥削百姓,

# 黔首:百姓。,蠹:剥削。,峨冠:指官员。

"旅进长素餐":随波逐流地在官场应付着升迁进退,长期过着不劳而食的日子。

# 素餐:不劳而食。,旅进:旅进旅退的省称;意为随波逐流,庸庸碌碌。

"文翰皆徒尔":挥文弄墨都白费,

# 皆徒尔:都是徒然无用的啊!,文翰:文章,借指读书人。

"放逐固宜然":流放贬谪本应该。

"家贫与亲老":家里虽穷能与亲人伴,

"睹翁聊自宽":如今见你心里暂时得自宽。

# 自宽:自我宽慰。,翁:一作尔。 你,指那些流亡道途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感流亡》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此诗以写实的笔触记录旱年灾民流徙之苦,表现了诗人对十载宦途无功而谪的内疚和自责。全诗语言朴素,情感真切,采用了纪事与记言相融合的手法,与杜甫新乐府诗的笔法相似,将纪实场景与人物独白写得自然又充满深沉的感情,在叙事铺陈与抒情表达中均渗透着宋诗的散文化笔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九岁能文。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多职,曾献《端拱箴》《御戎十策》等,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王禹偁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提倡平易朴素,文学上推崇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所作诗文多涉政治现实,散文以记事见长,诗歌贴近社会。代表作品有《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清明》《感流亡》等。著有《小畜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王禹偁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冬贬谪商州时所作。淳化二年(991年),陕西遭遇旱灾,米价急剧上涨,商州一斗米售价超过二百文,陷入饥饿的百姓,有的沿街卖儿卖女,有的流亡途中死于异乡。当时,诗人在谪往商州的途中携儿带女,历经艰辛,对此情此景颇有感触,于是有感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灾民流亡的五言古诗,描绘了因旱灾流亡的一家灾民逃荒的凄惨境况,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及自身无力救助的内疚与自责。

2. 分段赏析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高舂已数丈,和暖如春天”前六句为第一层,写谪居期间的清寒生活和严冬难得的温暖阳光。这几句描绘了诗人谪居时的生活环境,清寒的生活与严冬中难得的温暖阳光形成对比。虽未直接倾诉内心愁绪,但通过对生活状态和自然景象的勾勒,隐隐透露出谪居的孤寂与困境,为后文写灾民的凄惨景况做了环境上的铺垫。“门临商於路”至“殭死山谷间”二十四句为第二层,写一家灾民三代人逃荒流浪的凄惨景况。先写目中所见,“二老三小一大”的人物构成,“老者满头白发”“小者哭泣不止”“中年男子孤独无偶、饥寒憔悴”等外貌与状态描写,生动展现出这一家人流离失所的悲惨模样,让人直观感受到他们生存的艰辛。次写鳏夫所言,“妇死埋异乡”的悲惨遭遇,“病妪”的体弱多病,“惟愁大尔雪,僵死山谷间”的对生命威胁的担忧,语语辛酸、字字悲痛,将这一家人面临的饥寒之愁、生命之忧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痛心不已。“我闻斯人语”至结尾十四句为第三层,诗人抒写自己的感慨,诗人虽身处逆境,却未过多考虑自身,而是更多想到作为朝廷命官的责任,为自己无能为力解决人民苦难深感内疚。“倚户独长叹”,这一动作描写,既包含对流亡者的怜悯叹息,也有对自己处境的无奈慨叹,让人想起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长喟叹。同时,诗人将自己融入作品,对比“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的一般官员对老百姓的损害,更显其民本思想的可贵,这与唐代诗人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民本思想如出一辙。诗人出身下层、关心民生疾苦,多次被贬后生活在底层、接近民众,甚至与他们同病相怜,这种经历使得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流亡民众的凄苦生活。

3.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质朴无华,直抒胸臆,生动刻画灾民的悲惨境遇,袒露深切自责的襟怀。情感深沉凝练,字句沉郁顿挫,具有强烈感染力,令读者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图景。难得可贵的是,诗人在反映民生疾苦时,自己感同身受地体会了人民的痛苦,将个人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那些高官厚禄者作了尖刻的讽刺。诗的结尾处在强自宽慰中流露出无辜被贬的牢骚、愤懑。

不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4·诗歌卷·4》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元夜忆群从》

下一篇:宋·黄庭坚《徐孺子祠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