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淮望断":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
# 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关塞莽然平":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
# 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
"征尘暗":北伐的征尘已暗淡,
# 征尘暗:意谓飞尘阴暗,寒风猛烈,边声悄然。此处暗示对敌人放弃抵抗。
"霜风劲":寒冷的秋风在劲吹,
"悄边声":边塞上的静寂悄然。
"黯销凝":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
# 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黯,精神颓丧貌。
"追想当年事":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
# 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殆天数":恐怕是天意运数,
# 殆:似乎是。
"非人力":并非人力可扭转,
"洙泗上":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
# 洙泗上:意谓连孔子故乡的礼乐之邦亦陷于敌手。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
"弦歌地":在弦歌交奏的礼乐之邦,
# 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邢昺疏:“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
"亦膻腥":也已变成膻腥一片。
# 膻:腥臊气。
"隔水毡乡":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
# 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落日牛羊下":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
# 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区脱纵横":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
# 区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看名王宵猎":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
# 看名王宵猎:写敌军威势。名王:此指敌方将帅。宵猎:夜间打猎。
"骑火一川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
# 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笳鼓悲鸣":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
"遣人惊":令人胆战心寒。
"念腰间箭":想我腰间弓箭,
"匣中剑":匣中宝剑,
"空埃蠹":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
# 埃蠹:尘掩虫蛀。
"竟何成":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
"时易失":时机轻易流失,
"心徒壮":壮心徒自雄健,
"岁将零":刚暮将残。
# 零:尽。
"渺神京":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
# 渺神京:收复都诚汴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干羽方怀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
# 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静烽燧":边境烽烟宁静,
# 静烽燧: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
"且休兵":敌我暂且休兵。
"冠盖使":冠服乘车的使者,
# 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
"纷驰骛":纷纷地奔驰匆匆,
# 驰骛:奔走忙碌,往来不绝。
"若为情":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
# 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闻道中原遗老":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
"常南望、":常常遥望南方,
"翠葆霓旌":翠盖车队彩旗蔽空。
# 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使行人到此":每当行人来到这里,
"忠愤气填膺":一腔忠愤,怒气填膺,
# 填膺:塞满胸怀。
"有泪如倾":热泪倾洒前胸。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豪放词,借淮河边境萧条荒芜的景象、金兵猖獗的军事活动,以及南宋朝廷求和使者往来奔波的场景,写出了国土沦陷的悲怆、朝廷苟安的昏聩,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中原故土收复的深切渴望与忠愤报国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洙泗上,弦歌地”化用孔子讲学典故,以文化圣地沦陷凸显国土沦丧之痛;“干羽方怀远”借用《尚书》故事,讽刺朝廷以礼乐怀柔为名行苟安求和之实,两处用典含蓄深沉,强化爱国忧愤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开篇以“长淮”点明宋金分界,词人极目远眺,所见却是无险可守的平坦边境。往日承载交通往来的淮河,如今沦为对峙前线,平添萧瑟。尘土遮蔽视野,寒风凛冽刺骨,曾经喧嚣的边境如今寂静无声,寥寥数语勾勒出战后江淮的荒凉与沉寂,暗含对边防空虚的忧虑。“黯销凝”至“亦膻腥”:“黯销凝”三字,将词人从眼前景象拉回对往昔的追忆。靖康之变、二帝北掳,南宋偏安的屈辱历史,让词人陷入深沉的思索。“殆天数,非人力”似是无奈归因,却难掩质问之意。洙泗之地曾是儒家文化圣地,如今却被金人占据,文化圣地蒙尘,这种文化上的冲击与家国之痛交织,进一步深化了词人内心的悲愤。“隔水毡乡”至“遣人惊”:从“隔水毡乡”起,词人将笔触转向淮河对岸的金兵活动。对岸毡帐林立,牛羊暮归,本该是田园牧歌的场景,却因处于敌境而令人不安。金兵哨所密布,夜间狩猎时火把通明,笳鼓阵阵。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敌方的军事动态,更传递出金兵随时可能南下的威胁感,让人心生警觉,凸显局势的严峻。下阕“念腰间箭”至“岁将零”:下阕开篇,“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词人以箭、剑自比,却叹息它们尘封虫蛀,无法施展威力,正如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时光匆匆流逝,北伐良机一再错过,年岁渐长,而收复中原的理想却愈发渺茫,尽显英雄迟暮的悲哀与不甘。“渺神京”至“若为情”:“渺神京”三字,既写出汴京距离之远,更暗示收复之难。“干羽方怀远”表面引用典故,实则讽刺朝廷以礼乐怀柔之名,行妥协求和之实。“静烽燧,且休兵”,朝廷安于现状,停止军事行动;“冠盖使,纷驰骛”,求和使者往来不绝,在金国受尽屈辱。词人对朝廷苟且偷安的行径充满失望与愤慨,质问“若为情”,直指南宋统治阶层毫无气节的作为。“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词人借中原百姓的视角,展现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的期盼。他们年年翘首以盼王师北定,却年年失望。这种期盼与现实的落差,深刻揭露了南宋偏安政策违背民心。结尾“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将出使者、词人乃至所有爱国者的情感推向高潮,面对中原未复、百姓苦盼的现状,满腔忠愤化作滚滚热泪,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词中交融民族与文化、现实与历史、人民与个人的多重情感,以深厚的爱国情怀为内核,借《六州歌头》长篇短句相济的形式,用急促节奏倾泻激情。词作将宋金对峙态势、朝廷苟安与民众期盼的矛盾进行对比,全方位展现时代图景,真实传递人民心声,堪当“词史”之誉。
# 张安国在沿江帅幕。一日预宴,赋《六卅歌头》云……歌罢,魏公流涕而起,掩袂而入。
陈霆《渚山堂词话》
# 于湖《歌头》诸曲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
毛晋《于湖词跋》
# 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张孝祥安国于建康留守席上赋《六州歌头》,致感重臣罢席。然则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
刘熙载《艺概》
上一篇:宋·况志宁《春风楼》
下一篇:宋·董嗣杲《雨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