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似伊":看着花儿像你一样,
# 伊:你。,似:像。
"柳似伊":看着那柳枝也像你。
"花柳青春人别离":正是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
# 青春:最美的时候。,花柳:花和柳。《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低头双泪垂":伤心的人儿不禁垂首默默流泪。
# 泪垂:掉眼泪。
"长江东":一个长江的东边,
"长江西":一个住在长江的西边。
"两岸鸳鸯两处飞":好似两岸的鸳鸯在两处飞。
# 鸳鸯: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
"相逢知几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
# 几时:什么时候。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闺妇与爱人的分别的词,整首词独具匠心,以自然之景来诉说深情,将浓郁的情感悄然熔铸于景物描写里,生动地展现出爱情受阻、聚散无常的伤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花柳青春人别离”借美好春光中花柳之景,抒发离别之痛;“长江东,长江西”借长江两岸之景,强化分离的遥远与无奈;“两岸鸳鸯两处飞”借鸳鸯分离之景,表达自身与爱人分离的哀怨。比喻:“两岸鸳鸯两处飞”,把自己和爱人比作两处纷飞的鸳鸯,形象地表达出分离的状态,突出内心的哀怨。
3. 分段赏析
《长相思・花似伊》以细腻笔触倾诉了怀人念远的深情。上片起笔,目光追随眼前潺潺流水,思绪也随之飘远。作者望着那水流,心中揣想它一路奔腾,会在瓜洲渡与长江相拥汇合。而江南之地,那是爱人樊素的家乡,吴山在作者的想象中,似乎也笼上了一层愁绪。樊素是杭州人,此番回南,必经这些地方,作者望着流水,满心期盼她能从吴地归来,顺着水流北上与自己相聚。但无奈汴水、泗水无情东去,恰似南下的爱人,一去难返。如此一来,那吴中的座座山峦,在作者眼中,仿佛都凝聚着化不开的愁恨。寥寥数语,便将爱人的行程以及作者内心愁怨的核心,凝练且深沉地展现出来。即便爱人离去后,妆楼已空,可作者依旧一往情深,难以释怀。下片则径直抒发了作者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如声声叹息,将词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渲染得愈发浓烈。这份思念,强烈到唯有爱人归来才能稍作停歇。然而,这不过是难以实现的幻想罢了。无奈之下,作者只能独倚高楼,眺望远方,试图从往昔的欢乐回忆中,寻得一丝慰藉,以驱散心中的愁闷。“月明人倚楼”,一幅皓月高悬、人独倚楼的画面跃然眼前,此般意境,孤寂而凄美,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长相思・花似伊》这篇作品诞生于中唐,是一首极为正规且成熟的词作。别看它篇幅短小,却巧妙运用了回环往复的句式,节奏恰似潺潺流水,声声不绝。在每一处间歇的终点,相同的韵脚巧妙呼应,营造出一种绵远悠长、余韵袅袅的独特韵味。正是凭借这种精妙的结构与韵律安排,词中所蕴含的相思之痛、离别之苦,得以被展现得入木三分,将那种深沉而浓烈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读者。
# 词风清新明畅,具有民歌风味。
现代武汉大学副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谭新红《欧阳修词全集》
# 此词抒写青年男女的离别相思之情。两片一二句均用复沓语,言短意长,委婉缠绵,读来颇有民歌风味。
现代当代宋词研究学者俞朝刚、周航《全宋词精华》
# 语言浅近如民歌,但境界宽广,清淡,有不绝如缕的余音余味。
现代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罗漫《宋词新选》
# 伊人如花似柳,但在青春美好时期,两人离别了,不免令人伤心垂泪。这是人生常有的事,也是常人之情,写得平易自然。下片具体写到身居两地,后会难期,也写得平易自然。但语浅情深,同前一首词对读,似乎可以说: “淡妆浓抹两相宜”吧!
现代南开大学教授、鲁迅学生李霁野《李霁野文集》
上一篇:宋·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下一篇:宋·柳永《秋夜月·当初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