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柳动春条":官府种植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着柔软的枝条,
"秦淮生暮潮":秦淮河涌起了夜晚的潮水。
"楼台见新月":从楼台上可以看到初升的新月,
"灯火上双桥":灯火映照在两座桥上。
"隔岸开朱箔":隔着河岸,有人打开红色的帘子,
"临风弄紫箫":迎着风吹奏紫色的箫。
"谁怜远游子":谁来怜惜远方的游子呢,
"心旆正摇摇":我的心就像飘扬的旗帜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绘诗人春夜泊舟秦淮的所见所闻。开头两句勾勒出春风拂柳、暮潮生岸的诗意画面;中间四句为诗之重心,以精妙笔触写泊舟秦淮的见闻,通过“见”“上”化静为动,将新月楼台、双桥灯火之景描绘得生动鲜活,“朱箔”“紫箫”营造出华丽且缥缈之境。从景物描写看,位置经营巧妙,远近错落,富有立体感,造语讲究,画面清丽秀俊,尽显秦淮特色。末二句以抒情作结,诗人面对异乡美景,于暮夜独泊孤舟,自然生出一股淡淡的怅惘乡愁。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诗人视线从河岸楼台(近景),转到天空新月(远景),接着又转到横跨秦淮河的小桥(近景),再到河对岸的朱帘绣户(远景),远近错落,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借景抒情:前六句描绘秦淮河春夜的清丽秀俊之景,末二句通过异乡暮夜独泊孤舟的情境,借景自然地抒发了淡淡的怅惘乡愁,情景交融,以景衬情。
3. 分段赏析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开篇两句描绘了秦淮河周边的自然景象。“官柳动春条”,“官柳”点明了柳树的所属,“动春条”描绘出柳枝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秦淮生暮潮”,“生”字赋予了暮潮一种动态感,仿佛暮潮是从秦淮河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生动地描绘出夜晚潮水涌起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对官柳和暮潮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富有动态美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此联进一步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楼台见新月”,从楼台上可以看到初升的新月,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灯火上双桥”,灯火映照在两座桥上,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这两句诗通过对楼台、新月和灯火、双桥的描写,将秦淮河的夜景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出一种静谧而优美的意境。“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这两句诗描绘了隔岸人家的生活场景。“隔岸开朱箔”,隔着河岸,有人打开红色的帘子,“朱箔”给人一种华丽、温馨的感觉。“临风弄紫箫”,迎着风吹奏紫色的箫,“弄”字表现出吹奏者的悠闲与惬意。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隔岸人家的生活,与诗人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几分浪漫与惆怅。“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结尾两句是诗人情感的抒发。“谁怜远游子”,诗人以“远游子”自居,发出谁来怜惜自己的感慨,表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心旆正摇摇”,“心旆”指心神,“摇摇”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惆怅,如同飘扬的旗帜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深化了羁旅愁思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秦淮河,历来是歌台舞榭、声色繁华之所。贺铸的《秦淮夜泊》与杜牧《泊秦淮》风格迥异。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透着迷蒙清冷,借景抒发对兴亡的感叹与对现实的讽喻;而贺铸此诗色调明丽,从“春条”“新月”“灯火”“朱箔”等意象中,流露出温馨气息与优美情调。贺铸以词闻名,实则其诗文造诣颇高,正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所言“诗文俱高,不独工长短句”。贺铸本人也曾颇为自负地表示“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宋史・贺铸传》)。此诗语言堪称“清词丽句”,相较李商隐、温庭筠诗歌,又多了几分疏淡自然。从这两首诗,能窥得唐、宋诗差异的一个方面。唐诗意蕴深邃、含蓄朦胧,而宋诗在语言运用上更显疏朗自然,于细腻景致中传递别样情致。
上一篇: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下一篇:宋·张伯端《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