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sài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3
biān
cǎo
huāng
xīng
qiū
míng
juǎn
zhē
yuǎn
sài
xiē
shòu
xiáng
chéng
shuāng
zhòng
zhēng
fēng
gāo
zhàn
míng
jiāng
jūn
gōng
wèi
yàn
shì
shēng

译文

边塞的野草荒芜,看不见道路,秋夜的星河格外明亮。卷起军旗,遮蔽远处的边塞,在受降城让战马休息。寒霜浓重,出征士兵的衣服却很单薄,狂风呼啸,战鼓咚咚作响。将军对战功的追求没有满足,士兵们却不被顾惜生命。

逐句剖析

"边草荒无路":边塞的野草荒芜,看不见道路,

"星河秋夜明":秋夜的星河格外明亮。

"卷旗遮远塞":卷起军旗,遮蔽远处的边塞,

# 远:一作虏。

"歇马受降城":在受降城让战马休息。

# 受降城:城名。汉唐筑以接受敌人投降,故名。

"霜重征衣薄":寒霜浓重,出征士兵的衣服却很单薄,

"风高战鼓鸣":狂风呼啸,战鼓咚咚作响。

"将军功未厌":将军对战功的追求没有满足,

# 未:一作示。

"士卒不须生":士兵们却不被顾惜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塞》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塞外秋夜,边草荒芜无路,星河明亮。军队卷旗隐蔽,在受降城歇马。霜重衣薄,风高鼓鸣,勾勒出艰苦的边塞环境。尾联批判将军一味追求战功,不顾士卒生死,表达了对士卒的同情,展现出边塞生活的残酷与战争的沉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山塞》于庆历四年,以武成军节度判官身份,在奉命前往延州出使期间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边草荒无路,星河秋夜明。”描绘了塞外秋夜的景象,边草荒芜,连路都被掩盖,秋夜的星河却格外明亮。一荒一明,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塞外的荒凉,又以明亮的星河衬托出环境的空旷孤寂,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颔联:“卷旗遮远塞,歇马受降城。”描写军队的行动,卷旗意在隐蔽行踪,在受降城歇马。这两句不仅体现了军队的行动轨迹,也暗示了战争局势的紧张,使读者感受到边塞生活的紧张氛围。颈联:“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进一步渲染边塞的恶劣环境,寒霜浓重,而士卒的征衣却单薄,狂风呼啸中,战鼓声声。“霜重”与“衣薄”的对比,突出士卒生活的艰苦;“风高”与“鼓鸣”相结合,营造出战争即将来临的紧张感。尾联:“将军功未厌,士卒不须生。”此联直抒胸臆,批判将军对战功的贪婪,为了追求战功,全然不顾士卒的生死。“未厌”写出将军对战功的无尽欲望,“不须生”则强调士卒生命的轻贱,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对士卒的深切同情,将诗歌的主题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钧《嫪毒》

下一篇:宋·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