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见云之灿烂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
# 云想衣裳花想容: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春风拂槛露华浓":春风吹拂栏杆,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花色浓艳。
#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槛:栏杆。
"若非群玉山头见":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
# 若非群玉山头见:“若非”两句:“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会向瑶台月下逢":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会:应。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也是一首咏人诗。以精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将杨贵妃比作牡丹花、仙女等,描绘了杨贵妃的衣裳华美、容颜娇艳,表达了对杨贵妃美貌的赞美,同时也暗喻君王对其的恩泽。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云霞比杨贵妃的衣裳,以花比其容貌,将杨贵妃比作牡丹花、仙女,生动展现其美丽与超凡气质。夸张:“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赋予春风、露水以人的情感,且通过夸张手法,突出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联想:从眼前的杨贵妃,联想到云彩、鲜花、仙境等,拓宽了诗歌意境,使杨贵妃的形象更加饱满。
3. 分段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以通感融合比喻之法,借“云”“花”构建多维视觉意象。“想”字暗含双解之妙:既细腻描摹云如衣裳的飘逸灵动、花似容颜的娇艳欲滴,又暗伏观者由云、花联想起杨贵妃华服玉颜的审美联想,在虚实交织间形成云霓映衣、牡丹拟容的互文效果。诗人通过“云”的流动性强化衣饰质感,以“花”的静态美凸显容貌特征,将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与人物形象的审美特质有机融合,在二维文字空间中构建出具有通感特质的立体审美场域。次句“春风拂槛露华浓”运用双关与拟人手法,“春风”表层指自然时令的和煦之风,深层隐喻帝王对杨贵妃的宠渥恩泽。“拂”字以拟人化笔触,既状写春风轻拂栏杆的动态,又暗含恩泽润物无声的隐喻。“露华浓”通过晨露润泽花瓣的具象描写,既延续前文“花”的意象链条,又以露珠的晶莹剔透暗喻杨贵妃肌肤的光华润泽。诗人将自然气象与人文情境巧妙叠合,通过花叶垂露的细节刻画,实现了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双重呈现。后两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采用选择复句结构,通过“若非…会向”的假设推演,将杨贵妃之美置于神话维度。“群玉山”“瑶台”作为西王母居所的仙境意象,其素净空灵与牡丹意象的富丽堂皇形成审美张力。“月下逢”的朦胧意境既符合道教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又通过光影效果的营造,将现实之美升华为永恒仙姿。诗人通过双重仙境的并置对比,以否定性选择句式强化杨贵妃超越尘世的审美特质,玉、月等素净意象的运用,既保持了诗歌意境的统一,又通过反衬手法凸显人物形象的纯净高贵。全诗以意象叠加与手法嵌套为特色,通过“云-衣”“花-容”“风-恩”“露-泽”“山-仙”“月-境”等多重隐喻链条,构建起从现实到神话、从具象到抽象的审美层级。在语言层面,“想”“拂”“见”“逢”等动词的精准选用,既保持了诗歌的动态韵律,又暗含情感流动的轨迹。
4. 作品点评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其想象超凡,以云、花、仙女等作比,生动勾勒出杨贵妃的绝美形象,不着痕迹地将杨贵妃的美貌与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语词浓艳,却不失自然流畅,读来如沐春风,花美人丽之景跃然纸上。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句充满艺术感染力。“云想衣裳花想容”等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传颂。此诗在文学史上地位颇高,尽显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 《松窗杂录》云: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擅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
宋王灼《碧鸡漫志》
# 蒋仲舒曰:“想”“想”,妙,难以形容也。次句下得陡然,令人不知。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想”字妙,得恍惚之致。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唐云:声响调高,神彩焕发,喉间有寒酸气者读不得。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二“想”字是咏妃后语。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云想衣裳花想容”,此太白佳境。柳屯田:“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大畏唐突,尤见温存,又可悟翻旧换新之法。
清沈谦《填词杂说》
# “春风拂槛露华浓”,此句须略重。花上风拂,喻妃子之摇曳;露浓,喻君恩之郑重。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琦按蔡君谟书此诗,以“云想”作“叶想”,近世吴舒凫遵之,且云“叶想衣裳花想容”,与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俱从梁简文“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脱出。而李用二“想”字,化实为虚,尤见新颖,不知何人误作“云”字,而解者附会《楚辞》“青云衣兮白霓裳”,甚觉无谓云云。不知改“云”作“叶”,便同嚼蜡,索然无味矣。此必君谟一时落笔之误,非有意点金成铁,若谓太白原本是“叶”字,则更大谬不然。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 此首咏太真,着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却映花说,是“想”之魂。“春风拂槛”想其绰约,“露华浓”想其芳艳,脱胎烘染,化工笔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三首人皆知合花与人言之,而不知意实重在人,不在花也,故以“花想容”三字领起。“春风拂槛露华浓”,乃花最鲜艳、最风韵之时,则其容之美为何如?说花处即是说人,故下二句极赞其人。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李调元云:太白词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已成绝唱。韦庄效之“金似衣裳玉似身”,尚堪入目,而向子湮“花容仪,柳想腰”之句,毫无生色,徒生厌憎。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 清便宛转,别自成风调。谢云:褒美中以寓箴规之意。严沧浪曰:想望缥缈,不得以熟目忽之。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杜牧《赤壁》
下一篇: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