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绝壁":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
# 倚天:一作“倚空”。
"直下江千尺":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
"天际两蛾凝黛":远望天边,那两座山峰恰似美人微微蹙起的黛眉,
# 两蛾凝黛:把长江两岸东西对峙的梁山比作美人的黛眉。
"愁与恨":凝聚着无尽的哀愁与怨恨,
# 愁与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绘成为含愁凝恨的样子。
"几时极":不知这愁恨何时才能到尽头!
# 极:穷尽,消失。
"怒潮风正急":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
# 怒:一作暮。
"酒醒闻塞笛":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
# 闻塞笛:暗示了作者的感触。塞笛:边笛,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当时采石矶就是边防的军事重镇(1161年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醒:一作阑。
"试问谪仙何处":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
# 谪仙:李白,唐人称为谪仙。他晚年住在当涂,并且死在那里。
"青山外":那万重青山外,
# 青山:在当涂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
"远烟碧":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
南宋文学家
韩元吉(1118~1187),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南渡后徙信州(今属江西上饶)。曾为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淳熙中两知婺州,晚居上饶。韩元吉学识渊深,词章典丽,议论明彻。词作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诗作学苏轼,赋物抒怀,均高妙工整。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寄陆务观》《水调歌头·雨花台》《雨中闻伯恭至湖上》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题咏山水之作。上阕描绘了采石矶倚天绝壁、江面辽阔及远山如蛾眉含愁的壮丽景色;下阕写怒潮汹涌、风急酒醒时听闻塞笛,借询问谪仙李白的去处,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与对时局的感慨相融合,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河山和历史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时局的深沉忧虑。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上片以动写静,“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作者随步换形,通过仰视与俯瞰的动作,写出了采石矶的雄伟壮丽,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同时,“怒潮风正急”描绘出江潮汹涌、狂风呼啸的动态画面,与上片的静态描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俯仰结合:“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一句中,“倚天绝壁”是仰视,写采石矶高耸入云;“直下江千尺”是俯视,写悬崖直逼江渚,俯仰之间,全方位地展现出采石矶的地势特点,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借景抒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作者将东、西梁山(天门山)比作凝黛蛾眉,又赋予其“愁”“恨”情绪,借眼前山水之景,含蓄抒发自己对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的忧虑,以及北宋覆亡、中原未复的深切憾恨,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色融为一体,使愁恨之情更具感染力。联想:由“天际两蛾凝黛”联想到女子含愁带恨的蛾眉,想象出“愁与恨,几时极”的情景,使景物描写更具情感内涵,丰富了词作的意境,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将远处江天之外夹江而立的两座远山比作美人用黛石涂过的两抹弯弯蛾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远山的形态和色泽,使景物更具美感和诗意。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赋予远山以人的情感,说蛾眉含愁带恨,把景物人格化,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使景中有情,情与景相互交融。联想:“酒醒闻塞笛”,词人从身处的南方采石矶,联想到遥远的北方边塞,听到的笛声本是普通的声音,却因词人内心的忧国之情,将其幻化为塞笛,这是空间上的大胆联想。“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从眼前的地点联想到曾在此地生活过的李白,想象着去追寻李白的踪迹。通过这些联想,词人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人物、广阔的空间相联系,丰富了词的内容,拓展了词的意境。融情于景:“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暮潮汹涌、风势加急,营造出一种动荡、急促的氛围,暗示着局势的紧张和作者内心的不平静;酒阑人醒时听闻塞笛,凄凉的笛声更增添了作者的惆怅与忧思,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融入到暮潮、塞笛等景象之中。“青山外,远烟碧”,以青山外的远烟缥碧之景作结,景中含情,充满了无尽的惆怅和迷茫,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渺茫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景为引,情自景生。“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破空而来,如巨椽之笔,勾勒出牛渚山壁立苍穹、峭若刀削的险峻之势。词人登蛾眉亭,倚栏远眺,眼前飞瀑凌空倾泻,银练垂天,奔流入江,雄浑壮阔之景瞬间激荡起胸中豪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笔锋一转,江天尽头,两山对峙如美人蛾眉,黛色含幽。“凝”字如点睛之笔,赋予青山以情感,似眉峰聚蹙,满含愁绪。而“愁与恨,几时极”的追问,表面写远山凝愁,实则是词人借拟人化与比喻之妙,将忧国忧民的深沉悲慨倾泻而出。生于宋金对峙、烽火连绵的乱世,身为南宋臣子,目睹半壁山河沦陷,朝廷偏安,词人心中交织着收复故土的渴望,以及理想一次次破灭后的怅惘与执着。下阕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词人以雄浑笔触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狂风卷着怒潮,江水翻涌如沸,酒意初消之际,耳畔传来如泣如诉的塞外笛声。身处江南却闻“塞笛”,这并非现实之音,而是词人日夜魂牵梦绕收复失地的心境写照。跨越空间的浪漫想象,为词中豪情注入苍凉意味,尽显悲壮之美。思绪流转间,词人将目光落于脚下——这片李白晚年漂泊依傍、最终魂归明月的故地。“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面对苍茫江水,词人声声诘问,似在寻觅诗仙踪迹。这追寻与呼唤,既是对李白不羁才情的追慕凭吊,更是词人在苦闷中寻求精神寄托,渴望拥有如诗仙般旷达豪迈的心境。结句“青山外,远烟碧”意境悠远,如泼墨山水,余韵悠长。它不仅回应了对李白的追寻,更象征着词人对愁绪的超脱,在那青山之外、烟霭苍茫处,蕴含着无限希望与慰藉。
4. 作品点评
文章在景物描写中巧妙运用张弛、刚柔交替的艺术手法,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反差,使画面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以雄浑笔力勾勒出绝壁临江的磅礴气势,笔锋一转,“天际两蛾凝黛”则以工笔细描的方式,将远处山峦比作蛾眉,展现出温婉秀丽的景致,刚柔并济间尽显山水之美。在节奏把控上,“怒潮风正急”以疾风骤雨般的笔触,描绘出潮水汹涌、狂风呼啸的紧张氛围,如绷紧的弓弦蓄势待发;而“酒醒闻塞笛”则以舒缓悠长的笔调,刻画酒醒后听闻笛声的静谧场景,一急一缓,一张一弛,赋予文字独特的韵律美感。此外,文中两处问句的运用,打破平铺直叙的常规,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 在题咏采石蛾眉亭的词作中,没有一篇能赶得上这首词。
元吴师道
# 韩元吉,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
宋黄升《花庵词选》
# 未有能继之者。
元吴师道《吴礼部词话》
上一篇:宋·梅尧臣《异同》
下一篇:宋·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