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似相识":遇见的人好像都认识,
"初不辨名字":起初却辨不出他们的名字。
"折腰致寒暄":弯腰行礼问候冷暖,
"但道久暌异":只说着分别已久、境况不同。
"归来省眉目":回来后回想对方的容貌,
"彷佛犹梦寐":恍惚间如同在梦中一般。
"自非知心交":若不是知心的好友,
"君辈定难记":你们这些人定然难以记起。
"将无半面别":或许是曾经见过一面便分别,
"正恐呼声似":又怕只是声音有些相似。
"中年况多忘":人到中年本就健忘,
"错认固无意":认错人实在并非有意。
"典刑要深思":典范言行需反复思量,
"摸索岂难事":若能用心摸索辨认又岂是难事。
"尚想睢阳公":至今仍怀念睢阳公,
"一见了奴隶":一眼就能认清身边的仆役那般敏锐识人。
南宋文学家
韩元吉(1118~1187),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南渡后徙信州(今属江西上饶)。曾为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淳熙中两知婺州,晚居上饶。韩元吉学识渊深,词章典丽,议论明彻。词作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诗作学苏轼,赋物抒怀,均高妙工整。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寄陆务观》《水调歌头·雨花台》《雨中闻伯恭至湖上》等。
1. 分段赏析
“逢人似相识,初不辨名字”,开篇直写日常窘境。“似相识”写出与人相遇时隐约的熟悉感,“不辨名字”则点出关键的记忆空白,寥寥两句便勾勒出见面却叫不出名字的尴尬场景,充满生活气息。“折腰致寒暄,但道久暌异”,承接上文写应对的举动。“折腰致寒暄”描绘出弯腰行礼、问候寒暄的礼貌姿态,“但道久暌异”则写出只能用“分别已久”来掩饰记不清对方的窘迫,细节中透着中年人的社交无奈,真实可感。“归来省眉目,彷佛犹梦寐”,写事后的回想。“归来省眉目”是说事后回想对方的容貌,“彷佛犹梦寐”则以“梦寐”形容记忆的模糊不清,如同在梦中一般朦胧,进一步强化了“记不清”的状态,呼应开篇的“不辨名字”。“自非知心交,君辈定难记。将无半面别,正恐呼声似”,转入自我解嘲的反思。“自非知心交,君辈定难记”坦言只有知心好友才不会忘记,普通人本就难记;“将无半面别,正恐呼声似”猜测或许只是见过一面,或是对方声音相似才产生熟悉感,在自我开解中透着几分幽默。“中年况多忘,错认固无意”,点明原因并释怀。“中年况多忘”点出中年记忆力衰退的客观因素,“错认固无意”则强调并非故意认错,而是无心之失,将尴尬归因于自然规律,心态渐趋平和。“典刑要深思,摸索岂难事。尚想睢阳公,一见了奴隶”,结尾以典故升华感悟。“典刑要深思”意为识人本质需要深入思考,“摸索岂难事”则说用心体察便不难认清;“睢阳公”指唐代张巡,“一见了奴隶”赞其一眼就能认清人的本质。诗人以张巡为例,暗含“识人贵识本质,不必执着于表面记忆”的道理,从日常尴尬上升到对识人之道的感悟,余味深长。
上一篇:宋·孔武仲《风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