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但宜仙":我老了,只想过神仙般的日子。
"南溪一曲":在南溪边,
"独对苍翠与孱颜":独自对着青山绿树。
"月白风清长夏":月明风清的夏日夜晚。
"醉里相逢林下":喝醉后在林子里遇到知己。
"欲辩已忘言":想说些什么,却又忘了该说什么。
"无客问生死":没人问我生死大事,
"有竹报平安":只有竹子告诉我一切安好。
"世事不须问":世间的事情不需要去询问,
"少年期":少年时期,
"功名事":一心想着功名之事,
"觅燕然":想建立像窦宪燕然山刻石那样的功业。
"如今憔悴":如今却变得憔悴不堪,
"萧萧华发抱尘编":满头白发,只能抱着书卷度日。
"万里蓬莱归路":回望那遥远的蓬莱仙境,归路茫茫。
"一醉瑶台风露":不如一醉方休,在瑶池仙境里感受清风露水。
"因酒得天全":借着酒意,仿佛领悟了天地的真谛。
"笑指云阶梦":笑着指向云中的仙阶,
"今夕是何年":感叹今夜不知是哪一年。
南宋文学家
韩元吉(1118~1187),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南渡后徙信州(今属江西上饶)。曾为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淳熙中两知婺州,晚居上饶。韩元吉学识渊深,词章典丽,议论明彻。词作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诗作学苏轼,赋物抒怀,均高妙工整。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寄陆务观》《水调歌头·雨花台》《雨中闻伯恭至湖上》等。
1. 分段赏析
“世事不须问,我老但宜仙”开篇词人便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认为无需去过多追问世间的纷扰繁杂之事,自己年事已高,只适合追求如仙人般逍遥自在的生活。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心境,奠定了全词旷达的基调。体现出词人对世俗功利的淡泊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南溪一曲,独对苍翠与孱颜”描绘了词人所处的环境,他独自一人面对着南溪那曲折的流水,以及山色青葱、峰峦起伏的自然美景。“一曲”写出溪流的蜿蜒之态,“苍翠与孱颜”则生动地勾勒出山水的色彩和形态。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暗示词人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月白风清长夏。醉里相逢林下。欲辩已忘言”进一步描写了夏夜的美好景色,明月皎洁,清风徐来,词人在这美好的氛围中沉醉。“醉里相逢林下”,可能是词人在醉意中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或是与友人相遇于林下。“欲辩已忘言”化用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表达出一种难以言传的感悟。展现出词人在自然中陶醉,领悟到一种超越言语的真谛,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此句体现了词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没有人来询问生死的哲理问题,只有竹子传达着平安的消息。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高洁和吉祥,这里以竹报平安,暗示词人对平静生活的满足。情感表达:反映出词人远离尘世喧嚣,内心平静、淡泊的状态。“少年期,功名事,觅燕然”词人回忆少年时期,一心追求功名事业,渴望像东汉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建立不朽的功勋。“觅燕然”用典,表达了词人年少时的壮志豪情和对功名的向往。体现出词人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曾经理想的执着。“如今憔悴,萧萧华发抱尘编”与上文的少年壮志形成鲜明对比,如今词人已变得憔悴不堪,满头白发,只能抱着书卷度日。“萧萧华发”描绘出词人的衰老之态,“抱尘编”则暗示他远离了功名,只能在书中寻求慰藉。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无奈。“万里蓬莱归路。一醉瑶台风露”“万里蓬莱归路”象征着词人追求的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然而归路却遥不可及。“一醉瑶台风露”则表达了词人想要借助酒力,在瑶台仙境中感受风露的清凉,忘却现实的烦恼。体现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超脱现实的渴望。“因酒得天全。笑指云阶梦,今夕是何年”“因酒得天全”表示词人借助酒意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与天地合一的境界。“笑指云阶梦,今夕是何年”,词人笑着指向云中的仙阶,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不再关心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展现出词人超脱尘世、逍遥自在的精神状态,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总体而言,这首词上阕描绘了词人在自然中享受宁静、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下阕则回忆少年壮志,感慨时光流逝,最后通过醉梦仙乡表达了对超脱现实的追求,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下一篇:宋·吕渭老《百宜娇·隙月垂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