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著意":东风带着情意,
# 著:带着。
"先上小桃枝":先朝小小的桃枝上飞。
"红粉腻":美人红粉细腻,
"娇如醉":娇艳如痴如醉,
"倚朱扉":斜倚着朱红的门扉。
"记年时":记得去年时。
"隐映新妆面":她新妆衬着芙蓉面,隐隐与桃花相映争艳,
"临水岸":临水自怜,
"春将半":春天过去一半,
"云日暖":云日融融暖,
"斜桥转":顺着斜桥回转,
"夹城西":直到夹城西边。
"草软沙平,":绿草柔软平展,
# 沙:草名,香附子。一作“莎”
"跋马垂杨渡":马儿跑得欢,渡口垂柳翩翩,
# 跋马:勒马使之回转。
"玉勒争嘶":玉勒的骏马嘶鸣着驰跃争先。
# 玉勒:玉饰的马衔。也泛指马。
"认蛾眉凝笑":我认出她秀美的蛾眉,
# 蛾:一作娥。
"脸薄拂燕脂":凝神一瞥的笑脸,面颊上胭脂敷得淡淡。
#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妇女用作化妆品。
"绣户曾窥":曾在绣窗前偷偷窥视的佳人今日不复见。
# 绣户:雕绘华美的门户。多指妇女居室。
"恨依依":依依相思愁恨绵绵不断。
"昔携手处":当年携手共游之处,
# 昔:一作“共”。
"香如雾":桃花依旧芳香如雾,
"红随步":满地落红随着步履旋舞,
"怨春迟":怨恨春光到了迟暮。
"消瘦损":惜春人也消魂瘦损,
"凭谁问":又靠谁来慰问,
"只花知":只有桃花知心,
"泪空垂":空将清泪垂淋。
"旧日堂前燕":旧日堂前筑巢的燕儿,
# 旧日堂前燕: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和烟雨":随着烟雾迷蒙的春雨,
"又双飞":又双双飞回旧居。
"人自老":惜春人空自衰老,
"春长好":年年更新的春光永远美好,
"梦佳期":但愿如梦的佳期跟着春天重新来到。
"前度刘郎":前度刘郎今又到,
# 前度刘郎:化用刘禹锡、刘晨事,比喻是作者自指。
"几许风流地":昔日风流之地旧迹剩多少,
"到也应悲":桃花见此也应悲哀伤恼。
# 到:一作“花”。
"但茫茫暮霭":只见黄昏时云霭茫茫一片,
# 暮霭:傍晚的云雾。
"目断武陵溪":武陵溪已然看不见,
# 武陵溪: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也暗刘晨玩肇事。
"往事难追":往事已难以追返。
南宋文学家
韩元吉(1118~1187),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南渡后徙信州(今属江西上饶)。曾为大理寺少卿、吏部侍郎,淳熙中两知婺州,晚居上饶。韩元吉学识渊深,词章典丽,议论明彻。词作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诗作学苏轼,赋物抒怀,均高妙工整。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寄陆务观》《水调歌头·雨花台》《雨中闻伯恭至湖上》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恋情词,通过描绘东风轻拂下小桃初绽的艳丽之景,以及词人与佳人往昔相遇、携手同游的美好回忆,营造出一种既绮丽浪漫又饱含深情的意境;同时以如今桃花依旧、佳人难觅,旧地重游只剩落花飘零、燕子双飞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甜美爱情的深切怀念,以及人老春好、旧梦难续的怅惘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一句,化用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典故:刘禹锡曾被贬后重返长安,见玄都观桃花凋零,感慨世事变迁。作者在此以“刘郎”自比,借故地重游桃花已谢,抒发物是人非、旧梦难续的伤逝之情。比喻:“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把桃花比作浓施红粉、娇憨似醉的美人,“倚朱扉”的姿态更是将桃花拟人化与比喻相结合,形象地描绘出桃花的艳丽和娇态,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桃花的美丽。起兴:“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以春风吹拂、小桃初绽起兴。借自然景物引出春日氛围,既点题“桃花”,又为后文写人叙事铺垫,如春风催花般自然转入对佳人的追忆,含蓄巧妙。铺垫:“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以人比花,赋予桃花人的娇美姿态。此句为下文“记年时,隐映新妆面”的佳人出场作铺垫,通过花的鲜活形象,自然过渡到对人面桃花相映的回忆,衔接流畅。象征:桃花象征红粉佳人,如“红粉腻,娇如醉”既写花之艳,亦喻人之美;“香如雾”“和烟雨”以朦胧桃花象征逝去的爱情,营造迷离氛围,暗指美好易逝,借桃花意象传递相思与怅惘。正衬:“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以落花凋谢正衬人因相思而憔悴。花的凋零与人的消瘦相互呼应,均显衰败之态,强化离别后的伤感,景与情的基调一致,倍添哀婉。借物抒情:全词以桃花为线索,如“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写花之盛,忆相遇之欢;“红随步”写花之落,叹分离之悲。借桃花的荣枯,抒发对往昔爱情的怀念与物是人非的感慨,物与情交融无间。对比:“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以双燕比翼双飞,对比词人形单影只。燕的“双飞”与人的“孤栖”形成鲜明反差,凸显离别的孤独与无奈,情感冲击强烈。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春风轻柔、红桃初绽的景象起兴。“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说法认为,桃花中有一种名为“小桃”的珍稀品种,它在正月就会开放(这一点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有记载),所以此句可理解为春天刚至,小桃率先得到东风的眷顾而盛开。另一种说法则是做一般性的理解,“先上”意在突出桃花的艳丽,仿佛它独占了春天的美好风光。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都不影响对词意的理解。接着“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三句,将佳人比作桃花,由花引出人。李白在《清平调词》中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是以花来比喻人;而此处则是以人比花。你看那朵桃花,是不是像极了那浓施粉黛、娇憨似醉、斜倚着朱红门扉的佳人?这样的写法,不仅让静态的桃花拥有了人的美丽和生气,更为下文由花及人做了铺垫。于是,自然地引出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般的回忆。词中“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两句,仿若前两句唐诗的翻版。不过,词人在其后进行了大段的渲染:“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这里交代了相见的地点、时间以及那位佳人的面容,相较于前两句唐诗,更加具体细致。这也体现了宋词(长调)“铺叙展衍”的特点,以及《六州歌头》短句促节在叙事上的优势。读到这里,我们不难想象词人是如何与佳人邂逅的,从这细腻委婉的笔触中,能深切感受到词人的一片深情。然而,就在此时,词情陡然转折:“绣户曾窥,恨依依”。这两句概括了两人之间爱情中的曲折。“绣户曾窥”描绘了他寻访、追求佳人的过程,“恨依依”则写出了他寻人未遇或未能如愿的惆怅失落。作者此处一笔带过,并未过多着墨。因为这段情节并非本词的重点,它只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初遇惊艳”,引出下文的“别后相思”。所以下片就转入对如今在此地睹花不见伊人的懊恼情绪的细致描绘。下片开篇,用一个“共”字衔接。词人仍在当年与她携手同游的地方徘徊,可如今看到的桃花,已不复往日的娇艳,花瓣飘落,香气淡薄如雾,因此作者忍不住埋怨起春光的迟暮。接着四句,进一步抒发自己面对落花时的相思之苦:“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因为佳人已踪迹难寻,自己被离别折磨得憔悴不堪,只有桃花能见证自己的伤痛,而佳人却毫不知情,这更增添了他的愁闷。这六句,先从花写到人,以落花的凋谢来衬托自己的伤感。行文至此,词人的心绪愈发杂乱,于是下文错杂写来,更显其触景生情、哀绪满怀:“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这是由“旧日堂前”的双燕引发的“孤独”情绪(其中暗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从“人不如燕”再次引出“人老春好”的感慨,又以“梦佳期”承接前文的“共携手”;“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到也应悲”,再次紧扣桃花,抒发了自己“重归故地”(暗用刘禹锡“桃花尽净菜花开”“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意,同时兼用刘晨、阮肇在天台遇仙女的典故)的伤怀之情。经过这一番缠绵悱恻的咏叹,最后以“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结尾,点明感伤往事、旧梦难续的主题。因为“武陵”一词暗藏着“桃花源”的典故,所以与词题中的“桃花”紧密相连。
4. 作品点评
总体而言,这首词以咏“桃花”为线索,或明或暗地讲述了词人的爱情故事:先在桃花盛开的美好时节相遇,接着在桃花小径上携手同游,最后旧地重游,只见桃花飘落却不见佳人的身影,只能在花径中徘徊,黯然神伤。在叙述这段爱情故事的过程中,词人始终紧扣“桃花”这个主题,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自己的愁绪。可以说,这首词是“咏物”与“咏怀”的巧妙融合,借物抒情、借物怀人。相较于崔护那首结构较为简单的七绝,这首词在委婉风情和绮丽文采上更胜一筹,而这得益于词人巧妙运用《六州歌头》长调的独特声情。
# 落笔天成,不事雕镌。如先秦书,气充力全。
宋陆游《祭韩无咎尚书文》
# 南涧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
宋黄昇《花庵词选》
# 词章内容多神州陆沉之慨。
黄了翁《蓼园诗话》
上一篇:宋·释慧远《示僧》
下一篇:宋·晁补之《东皋十首其一》